分节阅读 713(2/2)
十六根发射管被煅焊在工字钢构成的发射架上,装上四轮马车,这个发射架是可以活动的,摇动手柄就可以将射界调高或者调低了。
每一发炮弹后面都连着一根长长的引信,燃烧速度非常快的那种,发射的时候用火把一燎,就会看到十六枚火箭嗖嗖嗖一古脑的全射出去了。
陈应初见这玩意儿的时候捂着脸默默的走开,说这根本就不是他想要的火箭炮,太土了,土得不忍直视。
不过,不可否认,这种便宜到渣的武器,反而是对付李世民人海攻势最好的办法。
现在这种新式武器,根本来不及检验。就被陈应命人从疏勒学院拉了出来,为此陈应还亲自下了一百五十万贯的订单。
虽然这枚火箭弹便宜,不过只是相对而言。每枚相当于六千多文,几乎与大唐的一头牛等价。
关键是这玩意射速极快,如果将火箭弹固定的四轮发射架上,不到三息功夫,就能射出十六枚,如果几千枚排在一起,那也需要十数息功夫就能发射出去。当然,十数息几千头牛就飞出去了。
一百五十万贯听上去不少,实际上火箭弹还真没有多少,勉勉强强不到三十万枚。
其中十万枚运输到成都。
成都已经光复,这些蛮兵占领成都之后,不幸中的万幸是,这些蛮兵根本就没有想过要退出去,他们把这里当成了家。
于是,成都城破坏倒不是非常严重,只是留下了满地的黄白之物,臭气熏天。
长江边上,一个非常简易的渡口前。
一排十数艘方艄大船,正在紧张的改装着。
由于火箭弹的尾焰非常大,这些便宜掉渣的方艄船也是一次性的。
庞玉望着不停地将铁架子固定在船舷上的工匠,望着寻相道:“这玩意行吗”
寻相没好气的道:“把吗去掉,陈大将军从来不干不行的事”
“对了,现在已经不是陈大将军,而是陈大元帅”寻相望着下面的工匠道:“速度快点”
扶桑联军在快速渡河,他们为了渡过长江,在十数个渡口,打造了数十座浮桥。陈应就是要让李世民的联军分割在长江南北,首尾不能相顾。
s:战斗过程还需要写吗不写下一章完本了
第一七六章赐封永乐公主
第一七六章赐封永乐公主
临淮,因临近淮河而得名,也是一座历史古城。然而作为古城,临淮城是不幸的,虽然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却面临着严峻的洪水与各种自然灾害,当然,最重要的是,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燕征南大都督吴王慕容垂就曾引兵南下,时任东晋监门直阁毛安之就在此地安营扎寨,北拒燕军。后来,南朝梁国天监五年,开始筑城。
作为濠州的治所,临淮城更是一座拥有六座城门,外有瓮城的军事堡垒。
李世民自金陵城移师北上,这里就成了李世民的行宫。
站在临淮城墙上李世民远眺淮水,脸色阴沉,仿佛在喃喃自语道:“你说,他们会跟我们决战吗”
杜如晦朗声道:“一定会的,他们一定会出来的秦琼面对李世绩与李孝恭的夹击,他坚持不了多久”
李世民点点头道:“是啊,他的家底太厚,一次两次失败,并没有损伤他的根本。”
李世民非常清楚,唐军能所向披靡,依靠的有三样,精良的装备,犀利的弩机,还有超过七十万匹的战马。
骑兵作为冷兵器时代的坦克,唐军在这方面已经处于世界的巅峰。哪怕最强盛时期的突厥,虽然号称全民皆兵,控弦百万,事实上他们能拿得出百万匹战马,却没有那么多精锐的骑兵。
骑兵的牧民,和真正的骑兵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所以,在凉州的时候,统叶护可汗麾下二十万骑兵,面对陈应的钩镰枪骑兵,一战就溃不成军。
而过了淮河之后,就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这里的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最关键的是,非常适合骑兵冲锋。
在中国的历史,由南而北的北伐战争,只有明朝朱元璋和常申凯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壮举。因为南方缺乏骑兵,无论前期取得多么大优势,会在华北平原一朝散尽。从京津到黄淮,足足一千七百余里的范围内,就是步兵的死地。
杜如晦望着李世民笑道:“这正是陛下所期待的,不是吗只要他们愿意决战,我们会在这里打碎他们最后的骨头,逼他们俯首称臣”
李世民摇摇头道:“不一样,他们真敢决战,还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应对才是”
杜如晦很想说李世民多虑了,可是转念一想,李世民的担心并不是没有道路。虽然,为了应对唐军铺天盖地的骑兵,李世民准备了大量的战象,以及犀牛。
可是,犀牛也好,战象也罢,都是有名的大胃王,为了喂饱八千多头战象,三万余头犀牛,李世民已经倾尽所用,他在渤泥秘密屯田三年,用了两百多万奴隶屯田,所积攒的粮食,已经所剩无几,尽管他还有世族门阀支持,可是倾尽世族门阀所有,也无法养活这么多头大胃王,一头战象可以比二十匹骏马还要能吃。
“报”
李世民陡然转身,望着信使方向。
一骑飞进的冲来,骑士汗流浃背,脸色煞白道:“陛下,他们出动了”
李世民紧张的问道:“有多少人马”
“十三”
李世民松了口气道:“才十三万”
信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