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12(2/2)
刀光一闪人头落地,司马越一脉的藩王被尽数斩首,司马季才施施然的站起来大声道,“从现在开始,我大晋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众将听令,一年之内荡平所有反贼,让他们知道什么叫乱臣贼子的待遇,不做晋人就做死人。”
“末将领命”数十个将军越众而出下跪道,“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记着,战争和孩童无关,见到流离失所的孩童都带回来,女子入宫,男子送回蓟城入营”司马季大手一挥道,“现在是还天下一个安定的时候了,等到蓟城的粮草由运河运来,你们就出发。”
这段时间司马季一直都筹措建立霸府的事,还有就是以天子的名义传檄四方,看看都有谁听自己的号令,同时也是在试试,到了现在天子这块招牌还有多大用。天子的招牌可能在一些人眼中真的没用了,但是他手下的七十万兵马可以弥补这些不足,让天子的招牌继续闪闪发亮。
虽然他是宗室远亲,在威望没有绝对号召力,不过他至少比同样历史上没有号召力的司马越强多了,毕竟他的兵马比司马越强上好几倍。而且司马季是击败了各路藩王杀进京师,并不是和司马越一样苟到最后渔翁得利,光是这一点就完全不同。
随后司马季以大晋太宰的名义上疏要求改元,在朝堂上侃侃而谈之后,一众朝臣热烈响应,当年赵王、齐王等一众藩王改元的时候,他们也是如此的热烈响应。现在轮到燕王要改元了,他们还是如此的热烈响应,各个搜肠刮肚,引据经典展现自己的学识。
“本王意思是以元康为年号。”司马季看着一众脸不红心不跳的朝臣,他敢肯定这些朝臣就在一个月之前,还恨不得自己立刻就被雷劈死,现在还在自己面前大言不惭的出言建议,气定神闲的程度简直令人惊讶。
“本王明白元康是已经使用过的年号,可是启用元康作为年号也正是有重新回到安定的意思在其中,任何辅政的藩王总是以改年号来体现自己的权威,新年号多则一年少则数月,让地方州郡无所适从,太过于混乱,所以本王决意重启元康为年号,今年就是元康十四年”
“燕王此举真是表明了匡扶社稷,重回元康年间的安定。”
“是啊是啊”司马季话音刚落,整个朝堂的风向就为之一变,一众朝臣纷纷点头表示认可,至于刚刚兴高采烈的要拟定新年号的事情,还有这事
很快下发批文传旨各府,通过沿途驿馆把改元的消息广为传播,就在这个过程当中,驻守在河套的唐沈送来了司马腾的脑袋,彻底断绝了司马越一党卷入重来的可能。
没本章说,我都没码字的动力了。
第六百零一章心腹进京师
除了雍州的唐沈,还是荆州孟观,没有几天关中益州也穿来好消息,原来服从燕王秉政,他们可能仍然心里有所畏惧,可所属州郡已经没有一兵一卒,他们能够调动出来的兵马都已经随着司马颖战败,变成了司马季的兵马。
在筹措粮草征集壮丁开战已经不可能,再者他们要是这么做的话,司马季是很愿意让原来属于关中的兵马自相残杀的,他这么不要脸的藩王,绝对能做的出来。
以目前看来,除了江南尚未平息的张昌之乱,其他各方都已经服软,这种平静的时间不需要太长,只要有两年足以,到时候司马季就可以按照自己进行调整。
“雍州刺史司马腾一直对燕王有所不满,催促末将出兵对抗燕王,此次司马腾伏诛,燕王也少了一个心腹大患。”刚刚亲来京师的唐沈,带着司马腾的首级过来,立刻马不停蹄的来到永安里,一副恭顺的样子。
“多年不见,你还是这么会说话。”司马季翻阅着尚书台送来的奏疏,不慌不忙的开口道,“在河套驻守已经数年,有没有兴趣换一个地方建功立业。本王虽然手中并不缺乏将领,可对南方有些了解的将领并不多,只能从禁军当中寻找。”
“南方是江南还是占州”唐沈闻言小心翼翼的开口询问,现在要是哪里在叛乱,那当然是江南的张昌之乱,但唐沈没有去过江南,只是路过过一次。去过更加南方的是在灭掉林邑、攻伐扶南的时候,一时间并不知道司马季说的是哪里
司马季瞟了一眼唐沈,轻飘飘的道,“是你跟随本王南征的地方,当然在此之前,当然也要让江南安定下来,这一点都不冲突。现在国库空虚,所有钱粮布帛都已经供应大军,必须马上让天下安定下来,同时军中将士也需要财富,本王也没办法,只能去抢了。”
唐沈暗叹一声燕王还是这么实在,将出门抢劫说的如此光明正大,也是不多见。要问他自己愿意不愿意,他当然是没问题的,只要接到命令出兵就是了,问题是文臣会不会反对,有些为难的开口道,“就是因为中原战乱刚刚结束,可能一些朝臣不愿意此时出兵。”
“一帮废物,本王想要出兵开战,可以获得财富,轮得到这帮妖怪反对”司马季不屑一顾的开口道,“这点不用操心,如果没有问题的话,立刻从河套回来,带兵先把江南叛贼给我杀干净,本王没空理他们,一个个的还真以为本王拿他们没办法。战场降兵一律发配开凿运河,能跑一次,本王还能抓他们第二次,功成之后自有封赏。”
“唐沈领命”唐沈闻言大喜,他是知道司马季可没有乱封官的习惯,甚至进入京师之后,已经听说要查一查以前摄政的藩王,大肆封赏是不是符合一定的标准。
这一点倒是真的,毕竟司马季最为倚重的幽州典狱吏已经到了洛阳,准备接手所有刑罚部门,就连很多内宦都已经被提拔,要建东厂的消息已经在朝臣群体当中不胫而走。朝臣当然对此是颇有微词的,一些以十常侍为前车之鉴的风言风语已经流传开来。
可惜此时他们愕然发现,司马季的霸府当中就没有一个士族高门的俊才,完全一个以武将为基础的执政团体,发现这一点之后带来两个后果,他们根本没有和司马季沟通的渠道,第二点就是,这个霸府不好惹,清一色的武将出身,军权在人家手里。
士族高门当然现在还在朝堂发挥着影响力,不过在霸府存在的前提下,已经沦为橡皮图章,地位仍然是高高在上,只不过说话没人把他们当回事。
不过有一点唐沈可是想错了,司马季已经准备调整一下晋朝内部的少数民族问题,在他眼中能够有所动作的少数民族只有三个,如果不算大部分人口在晋朝之外的鲜卑,其实只有两个,一个是已经打垮的匈奴,一个是羌人。至于西南益州宁州境内的各路蛮夷,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做不成大乱,而且还可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