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9(2/2)
好吧,天启帝也就是木匠皇帝朱由校的确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木匠,但是,他是最尊贵的宗室籍,并不是低贱的匠籍,所以,他不能算是个工匠,只能算是个皇帝。
明朝的工匠中倒是有几个名人,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永乐时的五墨匠陈宗渊。
这陈宗渊可不得了,他字写的特别好,画画的更好,被当时的武英殿大学士黄淮看中,举荐他去了中书科,专门给皇上书写诰敕、诏书,编制图书,册宝。
但是,他是匠籍,就算他字写的是最好的,画画的也是最好的,但是和其他中书科的二十八个人去翰林院学习书法和绘画时,其他人都可以坐里面,他却只能跪在台阶下面临拓。
后来明成祖知道了,觉得他很可怜,才下特旨削去他的匠籍,升作中书舍人,他这才能跟中书科其他人平起平坐。
这些都是闲话,这里就不赘述了,言归正传,总之,这会儿的普通工匠相当的惨,惨到张斌都觉着心酸。
他看着眼前战战兢兢,可怜兮兮的铁匠和木匠,尽量压低嗓门,亲切道:“诸位,这次本官招大家来,主要是想让大家做两样东西。”
几个工匠闻言,眼中顿时露出肉疼之色,给乡绅干活都没得工钱,给县令大人干活恐怕连材料都得自己出,希望县令大人不要做太多的东西,不然就要命了。
张斌紧接着道:“这两样东西,一个是烘烤用的炉子,另一个就是稍微改进一下的平板车。”
众人闻言,不由嘘了口气,一个炉子,一个平板车,光算成本的话,倒也花不了几个钱,只是做起来有点麻烦而已。
但是,县令大人接下来一句话,却差点把他们打进万丈深渊。
张斌紧接着兴奋的道:“这两样东西,最少要做上千套”
“啪”,一个铁匠瘫软在地上,其他人也面露绝望之色,随时有瘫倒的趋势。
张斌见状,知道他们是误会了,连忙安慰道:“大家不要紧张,这两样东西的材料本官去张罗。”
就算不出材料也要命啊,那可是上千套,就算所有人不眠不休,甚至将全部家人都算上,做一千套,最少也得几年,这几年,光做着两样东西,他们吃什么,喝西北风啊
不过,紧接着,县令大人一句话,却让他们差点幸福的晕过去。
只见张斌微笑着道:“本官也知道大家不容易,所以特地给大家找了点活计,这两样东西的造价,你们可以按市价算,是多少就是多少,不用给本官面子。”
这两样东西竟然还给工钱,而且一点都不用打折扣,那这几年他们岂不是有好日子过了
他们现在的确过的很惨,因为平民百姓家里都没什么余钱,别说是做家具,就连菜刀和锄头这些常用的东西都很少有人做。
从陈盈盈一家的情况就能看出来,她家里基本就没什么家具,就算有,那也是用了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破旧货,做新的,不存在的,就算是菜刀,哪怕用成了锯齿状,他们也不会做新的,反正也没什么菜要切,割个青菜,锯子照样用
大家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能省则省,这些匠户的收入可想而知,没饿死,已经算不错了。
现在,听说县令大人给他们找了这么多活计,而且还按市价算,所有人眼中都露处了炙热的光芒,甚至连刚瘫地上那个铁匠都蹭的从地上爬起来,一脸热切的看着张斌
第三十八章咸菜
阳春三月,碧草如丝,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田野里到处都是绿油油的禾苗,东门山上,移栽的土豆和红薯苗也在茁壮成长。
这天,平阳县几乎所有乡绅都接到县令大人张斌的请帖,请他们去县衙膳馆共进午膳。
县衙膳馆,那是给县衙中的衙役、捕快、狱卒等杂役做饭的地方,能有什么好吃的,平时这些乡绅看都不会去看一眼。
但是,这次是县令大人请客,哪怕是吃咸菜,那也得去啊。
县令可是一县的父母官,一般乡绅都惹不起,再加上这位张斌张大人背景彪悍的一劈,比一般县令牛逼多了,在平阳,还真没人敢不给他面子。
还未到午时,十几个乡绅便陆陆续续赶到县衙膳馆。
这膳馆倒也不光是一个大堂,东边靠近中间甬道的地方还有个比较大的单间,主要是给对面迎宾馆中的客人用膳的,而张斌正是在这里请客。
房间中原本就有个大圆桌,坐十多个人倒是不成问题,但是,怎么坐却很有讲究。
士农工商,这乡绅是属于第一层次,士绅籍的,本身就是官员之后又或书香门第出身,除了徐辉这个暴发户,其他人还是很讲究的。
怎么派座次呢
这个时候,县令大人张斌还未到,按理,徐辉应该狂的一劈,直接去主位左首坐下来,但是,他竟然一点坐上去的意思都没有,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他倒不是怕在场的赵穆,他敬畏的另有其人。
他和赵穆虽然是平阳最大的乡绅之一,却还不是最有名望的乡绅。
平阳乡绅里面,最有名望的当属平阳汤家的汤显汤老爷子。
平阳汤家可不得了,就算在整个温州府甚至是浙江承宣布政使司那也是出了名的,因为其祖上出了位了不得的大官汤宗。
这汤宗又是何许人也呢
汤宗,字正传,元朝至正二十五年生,明洪武二十八年以太学生提任河南按察佥事,历任北平按察佥事、山东按察使、苏州知府、大理寺卿,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是正宗的五朝元老。
大理寺卿,正三品,是掌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已经是朝廷有数的大员之一。
汤宗为官清廉有为,刚正不阿,虽多次遭政敌陷害,却一直未曾倒下,颇具传奇色彩,最终名列史册,是唯一在明史中有传的平阳籍官员。
汤宗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