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86(2/2)
要想富,先修路,这点在后世可谓人尽皆知,但是这会儿还没这个说法,张斌紧接着便介绍道:“大家都是从陆路进入福建的,这官道情况到底如何相信大家也很清楚,福州府往北,穿过建宁府,联通京城的官道宽敞倒是宽敞,路面却坑坑洼洼,骑马赶路还勉强凑合,行人、车辆通过就有点艰难了,所以,往北的官道必须修补。还有往东接通浙江的、往西接通江西的,往西通往广东的,道路狭窄,路面崎岖不平,这些都必须拓宽,整平。”
这话说出来,大家就不怎么理解了,没事去修路干嘛,大明立朝之初,严禁老百姓到处乱跑,官道上基本就没什么人,现在是管的松了,但走官道出远门的也不多,一般人没事基本都不会离开家乡。
毕懋康见大家都跟他一样疑惑不解,干脆带头提问道:“巡抚大人,为何要修路呢,耗费巨大不说,还没什么人走,做此等毫无益处之事,岂不劳民伤财”
张斌见众人一副认同的表情,不由满脸黑线,跟这时候的人说经济发展还真是费劲啊,他想了想,随即解释道:“大家也知道,我跟五大商帮筹集了两百万两军费,条件就是剿灭海盗,在月港开通互市,让他们能和海外诸国做生意赚钱。福建本地商帮倒还罢了,南直隶、浙江和江西的商帮要运货过来,必定经过官道,现在官道这情况,他们运送货物基本只能用马车,行进还比较困难,如果能把路修好,他们是不是就方便多了”
这下,邹维琏反而忍不住了,他拱手劝阻道:“大人,为几个商贩劳民伤财不值啊”
张斌发现,众人对邹维琏的话也是一副认同的表情
这些人,还真是榆木疙瘩啊,根本没有一点商业头脑,张斌只能耐心解释道:“他们可不是几个商贩,而是几个商帮,商户数千,这么多商贩能带来的好处是不可估量的。首先,他们在月港做生意就必须缴税,这税赋收入可不是一星半点,因为他们做的都是几十万两上百万两的生意。然后,他们一路走过来总要吃饭,要住宿,这样沿途城池的酒楼生意就红火了。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他们来的时候满载货物,回去的时候除了银子,他们总要带点什么货物吧,空跑一点利益都没有,他们肯定会想办法在福建置办货物,数千商贩,能带多少货物回去,你们想象一下。”
众人闻言,均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他们并不是什么愚笨之人,之所以对张斌说的不理解,只是因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一直都只注重农业而忽视了商业,所以对商业运作没有什么概念。
现在,张斌都把事情分析的这么透彻了,大家再不明白那就是脑子有问题了,他们脑子当然没问题,所以,很快众人便想明白了,一个个都露出赞同的表情。
张斌见众人终于理解了,不由松了一口气,他直接对蔡善继道:“伯达,修路的事就交给你了,有什么问题没”
肯定有问题啊,蔡善继为难的道:“现在徭役都并入税赋中了,要征召平民修路就必须免去税赋中的徭役部分,这样做,恐怕朝廷不会答应啊。”
张斌大手一挥道:“不用免徭役,我们出钱请老百姓干活,这样,他们肯定赚的比徭役税还多,老百姓钱多了,消费能力就强了,这样就更能促进商业发展了。”
他这还在这不失时机的灌输商业思维呢,蔡善继却是苦着脸道:“大人,四个方向加起来足有两千余里,少说也得二十万两,这钱从哪儿来啊”
这钱从哪儿来呢
张斌想了想,立马毫不犹豫的道:“这些钱自然是让商户来出,明年,还有五百张船引的要分配,同样用募捐来决定份额,一千两一张,总共能筹集白银五十万两。原本这钱我是准备用来修筑月港新城的,不过,初阳提了个好建议,用屯卫来筑城,现在新城都快修筑完了,总共耗费还不到十余万两,剩下的四十万两修路够了吧”
四十万两,已经远远超出蔡善继连忙点头道:“够了,够了。”
说了这么久,修路的事情终于定下来了,张斌嘘了口气,叮嘱道:“伯达,虽说有四十万两的预算,能省的地方还是省着点,以后募捐的机会可就不多了,我们福建等于就这么点私房钱了,可不敢一次就糟蹋完了。”
私房钱这个比喻虽然粗俗点,却是恰到好处,众人闻言,无不露出会心的微笑,蔡善继更是连连点头道:“大人放心,属下定会精打细算,绝不浪费一分一毫。”
第五十七章齐心协力
张斌对前世的发展地方经济的方法还是有一定研究的,要想富,先修路,这只是开始,路修好了,你总的有东西卖出去,紧接着就是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了。
举杯敬了回酒,他紧接着道:“刚才已经说过了,其他商帮运货的车子回去的时候一般都是空着的,我们必须想办法让他们在福建采购货物回去卖,那么怎么让他们满载而归呢”
众人一脸茫然,发展经济,这会儿还真没什么人研究。
张斌继续道:“要让商贩进购,自然是福建有的,其他地方没有的,或者是不多的,不然就没什么钱赚了。福建特有的,或者说比别的地方多的,比别的地方好的货物有哪些呢”
他有意停了下来,夹了口菜,随便扫视了在座众人一圈,示意他们开动脑筋,好好想想。
这里面要说对福建最了解的,也就洪先春和蔡善继了,但洪先春是武职,只能说粗通文墨,要他出谋划策,貌似是不大可能的,剩下的也就一个蔡善继了。
果然,蔡善继考虑了一会儿便试着回答道:“要说这福建特有的,属下觉得,干荔枝、干桂圆、干墨鱼等干货应该算吧,还有白糖、茶叶应该勉强也能算吧。”
张斌点头鼓励道:“嗯,这些都能算,但是这些生意基本上都有人做了,再发展利润也有限,我这里倒是想到两样好东西,利润空间还很大,这两样好东西那就是马铃薯和蕃薯。”
蔡善继颇有些不解道:“这两样东西外地倒是不常见,但是利润好像不高吧,两百斤能卖一两银子就不错了,属下在泉州任知府期间也了解过这两样东西,产量就和粮食差不多,一亩地四五百斤撑死了,这个,能有什么利润吗”
张斌倒是有备而来,他微笑着摇了摇头,随即从怀里掏出一本马铃薯与番薯种植纪要,颇有些自得的道:“伯达,这个你就说错了,我在平阳任县令期间就试种过这两样东西,择优选种的话,每亩最少能收获两千斤,而且,一年还能种两季。”
择优选种,字面意思就能听出来,应该是选取上季收获的马铃薯又或是番薯中个最大的当种子。
这个还真没几个农户会去试,大家一般都挑大的吃,把那些手指粗细,根须一样的,又或鹌鹑蛋大小的,拿去当种子,谁会吃那些一口都塞不满的,而把肥大的拿去当种子啊。
不过,这个不是重点,重点是,每亩两千斤,一年两季,也就是说每亩一年能收四千斤,怎么可能
蔡善继有些难以置信的道:“四千斤,怎么可能”
前世,四千斤好像好只是土豆的最低产量,红薯好像一季就能产四五千斤,当然,这个海口张斌还不敢夸,因为他不知道后世的红薯和土豆种苗有没有经过改良,不过四千斤这个倒是没什么问题,他肯定的点头道:“这个我已经在平阳试种过了,土豆能少一点,红薯只多不少。”
说着,他将手中的书递给蔡善继道:“伯达,这个还是交给你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