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明崇祯第一权臣 > 分节阅读 517

分节阅读 517(1/2)

目录

d没有休息,因为接下来的改制对于大明来说太重要了,他必须考虑周全,同时也必须尽快把章程写出来,以免节外生枝。

内阁主政肯定比什么都由皇帝一个人说了算要好,这个他十分清楚,因为能进入内阁的都是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几十年的官场老手,论治国,他们肯定比一个关在紫禁城中完全与外界脱节的皇帝厉害的多。

但是,就因为他们太厉害,有一点就不得不防,那就是结党营私,蒙蔽圣听,胡作非为。

这种事在大明历史上出现的太多太多了,尤其是万历朝以来,浙党、齐党、楚党、东林党、阉党等等以掌权谋取私利的朋党层出不穷,大明都差点毁在他们手里,这点如果不做预防,那内阁主政不但不会让大明长治久安,反而有可能让大明迅速走向衰落,甚至是灭亡。

怎么防范这个问题呢

张斌想了一晚上,终于想出了一个比较稳妥的办法。

这个办法,说简单一点就是以武制文,或者说用推举出来的勋贵来监督文臣。

大明自立朝以来分封的勋贵不知道有多少,光是洪武勋贵、永乐勋贵和永兴勋贵这三个比较大的群体加起来就不下百人,而这些勋贵享受这皇室赐予的尊贵地位和荣华富贵,对大明却没有一点作用,或者说,他们对大明的朝堂的一切几乎都没有什么发言权。

浪费这么多资源,养这么多勋贵,没起到一点作用,这样显然是极不合理的。

当然,让这些勋贵参与朝堂的管理也不行,因为他们大多在军方有强大的背景,而且大明所有屯卫几乎都归他们管辖,一旦让他们参与朝堂的权力斗争,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臣肯定不是他们的对手,到时候肯定会出现勋贵权势熏天,威胁皇权的情况,所以,这个口子不能开。

但是,让他们监督文臣就不一样了,他们没有任何执政的权力,但是大明的兴衰却跟他们有很直接的关系,大明一旦完了,他们的尊崇的地位和荣华富贵必然也跟着没了,他们的结局甚至会比平民百姓还惨。

所以,他们绝对是大明除皇室以外最不想让大明完蛋的人,让这帮人来监督文官,应该是最理想的,再奸诈的奸臣,再权势熏天的权臣对他们来说都是个屁,他们一个个都有强大的军方背景,能怕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臣吗。

这个最大的隐患解决了,剩下的问题就好办了,第二天早朝之前,张斌便写出了一个详细的章程。

按他的想法,这次改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扩大内阁,将批红权下放给内阁。

以后,内阁大学士将增至九人,六部尚书直接兼任内阁大学士,上面再设内阁首辅一名,内阁次辅两名。

这票拟还得写,不过是由六部尚书兼任的内阁大学士来写,以后朝廷各衙门和地方各级衙门呈上来的奏折都必须写明是呈交给六部哪一部的,这样就省去了内阁首辅分发奏折的环节,也避免了很多猫腻产生。

而批红则由内阁首辅和两名内阁次辅负责,这三个人,一人负责两个衙门,一旦哪个衙门的奏折出了问题,不但这个衙门的尚书要收到惩罚,连带批红的内阁首辅和内阁次辅都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第二,加强监督,将都察院从施政体系中独立出来,同时由所有勋贵推选出九名最具权威的勋贵,定期协助皇帝问政。

以后都察院只有监察的权力,没有权力施政,也就是说,他们可以监察百官,但是却不能再直接参与施政。

而九名推举出来的勋贵平时并不过问朝政,每隔三年,京察或者大计的时候他们才会协助皇帝来考察官员的施政成果。

这个改制的章程内容并不是很多,却耗费了张斌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以致第二天早朝的时候他都晕晕沉沉,两个眼皮子直打架。

他毕竟有点上年纪了,而且刚从数万里外的欧陆赶回来,又熬了个通宵,精力不济,纯属正常。

永兴帝朱慈烺也显得十分的疲惫,他虽然年轻,但连熬两个通宵之后他也有点顶不住了,这个时候,他是真希望能赶紧将批阅奏折的事交给内阁全权处理了,这样搞下去,他真怕自己会英年早逝。

这天的早朝就这样在沉闷的气氛中结束了,刚从欧陆赶回来的太师卫国公内阁首辅张斌整个早朝都没有说一句话,皇上也是心不在焉,很多事情他甚至都懒得跟朝臣啰嗦,直接就是一句再议,连怎么议,什么时候议都没有说。

他们的表现着实有点奇怪,满朝文武甚至都开始暗自担忧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太师卫国公覆海数万里出使欧陆,回来之后竟然一句话都不说。

而皇上的表现就更奇怪了,这皇后刚生了个太子,国丈也刚好回来了,皇上竟然没精打采,难道是皇上和太师卫国公闹矛盾了

如果这两个人闹矛盾了那可不得了,大明朝堂必将掀起一股滔天巨浪

第三〇七章永兴改制

张斌当然不是和朱慈烺产生了矛盾,他是真的累了,累的站着都差点睡着了,回到内阁值房之后,他足足眯瞪了半个时辰,这才拿起奏折,缓缓向御书房走去。

下了早朝,永兴帝朱慈烺也累的不行了,他感觉自己的眼睛都有点睁不开了,头更是直往桌子上砸,这状态,别说批阅奏折了,拿笔都成问题,他不得不趴桌子上小憩起来。

王承恩等值守太监自然不敢打搅他,知道张斌过来了,王承恩才在外面轻声道:“启禀皇上,卫国公求见。”

朱慈烺其实并没有睡着,他只是实在坚持不住了才趴下了眯了一阵,听闻张斌来了,他顿觉精神一振,他知道,张斌肯定是来跟他商议内阁改制的事情,这两天真把他累的够呛,他对内阁改制的想法也更为迫切了。

这次,他还没来得及起身相迎,张斌便已经进来了,双方匆匆见了个礼,张斌便将手中的奏折递到了他的手上。

朱慈烺接过奏折一看,奏议内阁改制疏,果然,张斌是跟他来商议内阁改制的事情,不过,他着实没有想到,才一个晚上的时间张斌便把内阁改制的章程写好了。

这改制疏的内容并不多,他很快就看完了,不过,他并没有立马跟张斌商议,而是对着奏折逐字逐句的琢磨起来,这批红权下放可不是小事,他自然不能草率从事。

看了半晌,他才好奇道:“师傅,为什么还要选出九名勋贵来问政呢,有都察院监察百官不就行了吗,这样岂不多此一举”

张斌并没有解释,而是举例道:“魏忠贤当权的时候都察院左都御史崔呈秀是他的干儿子,温体仁当权的时候都察院左都御史唐世济是浙党骨干也是他的亲信。”

朱慈烺闻言,瞬间就明白了,这是为了防止人结党营私呢,当一个朋党权势熏天的时候,都察院他们绝对会拿下,那个时候都察院就起不到监察百官的作用了,反而会成为他们排除异己的工具。

这其实只是个小疑问而已,朱慈烺心中还有一个大疑问呢,他微微点了点头,又看了看张斌,这才小心的道:“师傅,如果朕现在宣布改制,朝臣会不会说朕听信了您的谗言,将朝堂大权都交到了你的手中以后,大家会说朕是个昏君还是个明君呢”

这小子,肯定是崇祯跟他说过什么,文臣掌权就一定会造反吗这他吗什么狗屁理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