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七零年超级学霸 > 分节阅读 112

分节阅读 112(1/2)

目录

d样了”

不说这个还好,一说这个,慈校长与孙主任就给苏娇杨表演了一个大变苦瓜脸。

孙主任嘿嘿苦笑着说,“要是研究顺利的话,我们找你干吗苏主任,紧急求助啊我们这项目进行到山穷水尽的死胡同里面去了。”

苏娇杨:“”

“死胡同有这么严重的么”苏娇杨皱起眉头,看向慈校长,“慈校长,孙主任说的是真的你们遇到什么问题了,怎么就变成走进死胡同里面去了”

慈校长点头说,“确实是死胡同。当初规划的时候觉得项目不难,但越往深处做,越发现这问题不简单。怎么说呢,这个项目在我们原先的构思中,是一只徐悲鸿画出来的马,后来做着做着就觉得只能做到简笔画的层次了,现在遇到瓶颈,感觉怕是脸简笔画的马都画不出来。”

“卫星导航离不开地面处理器,可不管是卫星导航的精度也好,卫星上使用的那些器件的寿命也罢,还是说我们地面设置的那些服务于卫星信息处理的计算机,都无法达标。我们这次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问题,还有很多细枝末节的工程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材料研究、微电路研究、集成电路研究等等。”

苏娇杨想了想,噗嗤一下给乐了,“你给我举这么多例子有什么用你不妨同我说说,你们攻克了什么问题吧,我怎么听着方方面面都有问题待解决呢”

慈校长老脸一红,“可不是方方面面都有问题待解决么当初项目设立时,我们设置了四十多个课题组,几乎全国所有与航空航天、数字通信技术等领域相关的研究团队都加入了进来,可前不久我们进行了项目中期汇报,没有一个团队达标的。科技部那边的领导很生气,说是让我们想一个办法”

不好的预感瞬间将苏娇杨给包围,她一脸惊悚地看向慈校长和孙主任,“别找我我很忙我没空”

第128章无语凝噎

是什么让苏娇杨想都没想就直接堵死孙主任与慈云副校长想说的话

是求生欲。

可控核聚变的项目给苏娇杨留下了太大的心理阴影,她好不容易才从可控核聚变的火坑中爬出来,暂时没有再进其他火坑的打算了。

慈云副校长的描述勾起了苏娇杨对那可控核聚变那火坑的记忆。

原先她以为有核工程研究团队的人在,需要攻克的问题不多,只要沉下心做,一两年绝对可以,但真当她上手去搞研究的时候,她才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有多么天真

她以为与自己并肩奋斗的团队是灭霸,实际上却是灭害灵

她以为自己只需要动动嘴皮子、指点指点江山就可以,实际上连拧个扳手的活儿都给她亲自做

需要突破关键核技术的时候,她想象中的那些队友全都缩了起来,不仅将她推到了最前面,还十分过分地同她说,“苏教授,这个问题只有您能解决,就辛苦辛苦您了有什么困难您直说,我们虽然不一定能够帮您解决,但给您摇旗呐喊、加油助威还是没问题的。”

苏娇杨需要的是给她摇旗呐喊、加油助威的人吗

需要突破发电机技术的时候,这些人再次变身只会加油助威的傻白甜,差点将苏娇杨给气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经历了可控核聚变之后,苏娇杨就对这些别人眼中的专家学者改了印象,这些人平时做点儿慢工出细活儿的研究还行,但若是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研究,那就会把自身的不足全都给暴露出来。

勤奋不足,惫懒有余

魄力不足,犹豫有余

天赋不足,借口有余

殊不知,苏娇杨这样看那些寻常人眼中的专家学者,那些专家学者对苏娇杨的看法也变了。

原先他们只是从别人口中听说过苏娇杨很强,并没有真实领教过,如今见识了一下,险些给苏娇杨跪下。

明明都是科研狗,但他们感觉苏娇杨已经和他们不是同一个物种了。

哪有人能够一口气不带喘的就推导了好几黑板的公式,中途那庞大的计算量都不用停顿一下

苏娇杨嘴上没怎么说,但心里将那些研究员嫌弃了一遍又一遍,那些研究员则是在心里给苏娇杨立了个神位,每天有事没事就膜拜一下这位大神,希望能够沾点儿仙气。

好不容易将可控核聚变研究团队的那些研究员带上正轨,苏娇杨可不想再体会一边被科研萌新支配的恐惧了。

慈云副校长犹豫了一会儿,突然问苏娇杨,“苏主任,你还记得当初你们国重发生信息泄露的事情吗就是超级高铁那次。”

“其实真正的黑手已经找到了,国家的人还顺藤摸瓜的找到一整个产业链,只不过因为打草惊蛇的缘故,有关部门没办法直接出手,只能先暂时姑息,进行钓鱼政策。有些东西你可能不知道,单单是我们国防科大,那些被查到具体身份的与没被查到具体身份的间谍,两个巴掌都数不过来。”

苏娇杨凝眸,“这怎么可能国防科大所有教职工与学生进来的时候,不都需要经过政审吗我记得咱学校的政审相当严格,怎么可能混进这么多人来”

慈云副校长失笑,“这很多吗在高校群中算是少的了,很多高校的领导都在从事这些不光彩的事儿。而且有很多人是已经被揪出来的,要不是因为他们手中掌握的涉密项目太多,一时半会儿没办法动,怕是学术圈内早就发生地震了。”

“你说政审,确实有用。但政审只能查到人家的过去,还能查到人家的未来么差不到的。知人知面不知心,外人永远不

会知道,有些人是在什么时候动摇了一滞,背叛了国家与组织的。同这些查不到的人相比,那些能查到一些蛛丝马迹,却没有确凿证据给他们定罪的人才是最可怕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