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53(2/2)
郑智带着吴用往清池而回,阮家兄弟与张顺便留在了船厂,待得船只舾装完毕,这些船便要往江南而去,江南还留有许多俘虏与无数的粮食,俘虏是一定要往沧州运回来,粮食自然是能运多少运多少。
赵良嗣与郑智不对付,便是自顾自先走,自己带人往东京而去,连郑智一顿招待都省了。
过得三日,郑智回到经略府,有鸟大汉郑凯已经能流利说出许多话语了。
郑智一声戎装进得内宅,正见这大汉在院内奔跑,左右两个丫鬟护得紧紧,生怕这汉子摔个人仰马翻。
这一次郑智反倒没有生气,只因为这大汉手中竟然拿着一柄木刀,与他人差不多高,正是朴刀模样。这柄小木刀倒是看得郑智极为满意。还能听得这大汉口中奶声奶气大喊:“杀啊,杀啊”
小婵在一旁跟着,口中还道:“小乖官,可不得打打杀杀的”
有鸟大汉哪里听得进小婵的话语,拿着木刀便是横冲直撞,院内的花草倒是遭了殃。
“凯儿,且来与为父大战三百个回合”郑智拔出腰间短刃,在手中挥舞几下,挑逗着自己这儿子。
只见这小子拿着木朴刀飞奔往郑智而来,持刀就砍,口中还道:“兀那羌人哪里逃”
郑智闻言,心中也是高兴,自己儿子尚武正合心意,拿起短刃上前一拦,口中也喊:“吃为父一刀。”
两人当真打得不亦乐乎,哼哼哈嘿,倒有几分“高手”风范。
徐氏闻得院中火拼四起,连忙从厢房出门来看,见得郑智手中一柄短刃寒光熠熠与儿子打得不可开交,心中大急,连忙喊道:“官人快快停手,切莫伤了凯儿。”
郑智闻言,卖了一个破绽,被有鸟大汉一刀砍中大腿,“栽倒”在地,口中还笑道:“英雄好身手。”
便是这一句,徐氏本来焦急的神色变成一脸的笑意,嗔道:“官人好没个正行。”
大汉郑凯也是咯咯发笑,一脸神气说道:“可知道某的厉害了吧。”
身旁一众下人皆是浅笑,牛大一旁扛着郑智的长枪也是大笑不止。
栽倒在地的郑智坐在地上,开口逗弄道:“凯儿是哪里学来的武艺好生了得。”
“老胡伯
第四百四十五章师师有了身孕
“有什么大喜事啊”郑智随意问道,也在迈步往前,准备进厢房卸甲。牛大把郑智长枪往院中武器架放好,自己便出了门去,家中也还有一个契丹小娘在等候。这个契丹小娘便是当初粘罕送给郑智的,郑智当时直接分给了牛大与鲁达一人一个。
金翠莲本还想再说一句,看得一眼身边的徐氏,却是又停住了。只听徐氏说道:“官人,师师有了身孕,是不是大喜之事”
郑智听言,止住了脚步,大笑道:“大喜大喜,师师可在房中,快快随我去看看。”
郑智迈步就入得李师师的厢房。
李师师就在门口处,见得郑智进来,连忙上前见礼说道:“见过官人。”
郑智上前便往李师师腹中打量,开口问道:“师师身怀六甲,可有不适”
“官人,除了呕吐,倒是无甚不适。倒是夫人不许奴出门去,有些憋得慌。”李师师答道。
徐氏听言笑道:“妹妹不懂,刚有身孕之时且多休息,待得肚子稍微大了一些,便可多出门走动了。”
郑智闻言,忙道:“娘子说得极是,且多休息,待得呕吐之症缓解,便可出门活动了。”
李师师点点头答道:“夫人说得是,奴本也不想出门去,只是昨日听闻易安居士到了沧州,便想出门去见一见。”
赵明诚与李清照到清池三天了,老胡让赵明诚过两日再来,这赵明诚昨日便又来了经略府,自然又是白走一趟。两夫妻这三日在沧州倒是会了不少友人,沧州文人圈子也颇为热闹。
“易安居士”郑智问得一句,脑中倒是没有反应过来,若说李清照,郑智自然听过无数次。但是易安居士这个称号,除了小时候课本之上提过,郑智也没有再在其他地方见过,自然印象不深,对郑智来说还不如晁盖宋江来的出名。
李师师听得郑智疑问,也是一愣,随即皆是道:“易安居士乃前右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妻室,名唤李清照,官人可听过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便是易安居士所作,居士之漱玉词堪称当世第一,大小楼舫皆有传唱,周邦彦便也差上几分。”
李师师解释一番,漱玉词乃李清照词集,李清照之词,能传世千年,也是因为李清照笔下文字最动女儿心。李师师对李清照评价如此之高,也是因为李师师女子心思。
词之传世不朽,千百年之后人还能拜读无数,并非都是文人的功劳。青楼女子的功劳其实比文人更大,一曲一曲,皆靠一代一代的清倌人传唱后世。只有这些以唱曲为生的人才会不厌其烦一遍一遍抄写流传着这些歌词。
郑智闻言恍然大悟:“哦,李清照啊,某知晓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才女也此人在何处”
李师师闻言一喜,两眼放光说道:“官人也知这曲一剪梅啊,实在写得太好。易安居士就在清池城中,头前听闻居士也到经略府来拜会过,只是官人不在。听老胡说居士就在城南豪客客栈暂住。”
郑智看得李师师模样,当真有些后世追星少女的观感,只道:“师师且稍待,待得我洗漱穿衣,再带师师出门与之一会。”
郑智能理解后世那些追星少女,自然也能理解此时李师师的心思。李清照在这些能通诗文的女子心中,便是一颗璀璨巨星一般。
师师听言,忙道:“奴家服侍官人沐浴。”
徐氏摇了摇头,本还想阻止李师师出门,但是听得两人谈论话语关乎诗词,却是心中些许有些自卑,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