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79(1/2)
能拆分成两半,一半在海东生产,另一半在榆北生产,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光是半成品运输都吃不消,万一中间有点什么设计上的调整,要做返工之类的,就更没办法了。”
“这个倒也是。”潘才山点了点头,他知道阮福根的企业是做化工设备的,这类设备讲究的就是整体性,把生产分到两个相距一千多公里的地方,也的确是不合适的。
阮福根得到潘才山的肯定,心里踏实了几分,他继续说道:“我是看到榆重这边开工不足,很多工人都下岗在家里呆着了,就想着是不是可以招聘一些人到我们海东那边去。我们厂子里现在用的很多都是内地来的农民工,这些人出力气是没问题的,但技术上还远远不够。榆重的工人技术,我是完全放心的,只要他们愿意到我那里去,工资起码能够翻倍,这个我是敢保证的。”
“可是这些工人一抽走,我们榆重剩下的就都是老弱病残了。”张越说道,他原来也是在工业企业里当领导的,对于技术工人的重要性是非常清楚的。
冯啸辰插话道:“我倒觉得老阮的想法也有些道理。榆北这个地方,甚至是整个临河省,工厂密度太大了,有上千万的产业工人,要想全部在当地消化,恐怕是不可能的。未来咱们国家的工业重心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以及沿海、沿江地带,临河的工人肯定要向那边转移,才是最终的出路。至于张厂长说担心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我想也不至于吧,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南下的,阮老板那里能够吸纳的人也是有限的,你们说是不是”
“是啊是啊,我这次准备招300人,相对于榆重来说,就是九牛一毛嘛。”阮福根颇有点顺竿爬的天赋,赶紧附和道。
张越没好气地说道:“阮总,你如果要300个家属工,我二话不说就答应你了,别说300,就是3000我也不会说一个不字。可问题是,你要招的,都是我们的骨干。这些骨干走了,剩下的人就更没法活了。”
阮福根有些尴尬说道:“张厂长,普通工人我们那里可真的不缺,现在内地到我们那里去打工的人特别多,随便招呼一下,要个几百人根本不成问题。我们缺的就是有技术的工人,我们那里一个四级工都当成宝贝一样,你们这里大把大把的五级工、六级工,就成天在家里呆着打扑克,这不是浪费吗”
“谁说他们会一直呆着没事我们这不也正在积极开拓业务吗”张越反驳道,不过他的口气已经没有那么硬了,因为所谓开拓业务,到目前为止还只是一个设想而已。就算能够开拓出一些业务,要消化掉这么多高级技术工人,也是有难度的。
“好吧,那我们就帮着阮老板招人吧。”潘才山也想明白了。上级派他到榆重来的任务,就是解决这一万多人吃饭的问题。有技术的工人能够找到出路,也算是减轻了厂子的负担,至于说剩下那些技术水平不行的,回头再想办法吧。毕竟需要安置的人数减少了,问题总是更好办一些的。
至于说万一需要高级技工来撑场子,榆北还有一大堆其他企业,那里也有大批技术工人闲着的,届时再招人就是了。
“这样吧,老阮,你的招聘范围,先限定在榆重,如果你需要的人手在榆重招不满,再扩展到榆北的其他企业去,你觉得如何”冯啸辰向阮福根问道。
阮福根道:“那是肯定的,我到榆北来,就是来听冯助理招呼的嘛,冯助理说怎么办,我就怎么办,绝无二话。”
潘才山在旁边听着,觉得好生诧异,便笑着对冯啸辰说道:“小冯,你不会是拿住了阮老板的什么把柄吧人家凭什么这样听你的。”
阮福根赶紧解释道:“潘厂长,不是这样的。冯助理对我们全福公司有恩,我们海东人是讲究知恩图报的。”
冯啸辰笑而不语,阮福根说他到榆北来是因为知恩图报,这种话也就是听听而已。其实他到榆北的最主要原因是盯上了这里大量的高级技工,这是全福公司最稀缺的资源。全福公司也不是没有自己培养出来的技工,但与国营大厂的高级技工相比,绝对只能算是米粒之光,无法与日月同辉。早些年,阮福根想到国营大厂去挖个技工,可谓是难于上青天。现在机会来了,像榆重这样的大企业陷入了困境,大批工人赋闲在家,他岂有不趁火打劫的道理
当然,冯啸辰对于阮福根的这种行为并不排斥,这些人到阮福根那里去,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远比躺在家里等着吃救济要强得多了。
第五百七十七章同学来了
“巧娣,你说我要不要到海东去”
工人新村的一处单元房里,六级钳工古国庆手里捏着一支烟,紧锁着眉头向坐在一旁的妻子柳巧娣问道。其实,这个问题他们已经讨论了一个下午,光从地上那数十个烟蒂就能够看出夫妻俩的纠结了。
“那个阮老板说,像我这样的技术,到了那边起码是200块钱的工资,干得好还有奖金,一个月拿三四百都不成问题。”古国庆道。
“可是,人家说南方夏天可热了,咱们北方人去了能受得了吗”柳巧娣质疑道。
古国庆苦笑着叹了口气,道:“这倒不是我担心的事情,人家南方人不也活得好好的,咱就是一个出力气的工人,哪有那么娇气。我担心的是,我这一走,家里老的老,小的小,你一个人怎么忙得过来呢。”
柳巧娣低下头,道:“是啊,你爸的身体也不好,万一犯个病啥的,家里没个男人,连送他上医院都麻烦。”
“这个倒是可以让邻居帮帮忙。”
“可住了院要照顾怎么办,总不能天天送饭也请别人去吧小亮马上就要上初二了,我听人说,初二最关键了,如果没学好,以后成绩就赶不上去了。他又不听我的话,你在家里还好一点,你这一到海东去,他还不就放了羊了”
“可是,我如果不去海东,光靠厂里发的这70工资,这日子怎么过以后孩子念书,娶媳妇,不都得花钱,我不趁现在身体好,多挣一点,以后怎么办”
“唉,咱们厂怎么就垮了呢如果咱们厂能恢复生产,不就啥事都没有了吗”
“我倒是听说新来的潘厂长、张厂长他们在联系业务呢,没准真能找到点活干”
“要不咱们再等等”
“就怕再等等,海东这边的机会也没了”
“真是难办”
阮福根说一声招工倒是挺容易,但要让榆重的工人到海东去工作,却是有着无穷的难处。尽管时下全国已经有上亿的农民离乡背井前往沿海地区务工,但在临河省,这种风气还不盛行。尤其是对于榆重的这些国企职工而言,离开自己的单位,到遥远的南方去给私人老板打工,在心理上是有一个很大的坎要过的。这个坎既包括了那些放不下来的国企职工的优越感,也包括了对于陌生的远方所存在的恐惧感。
当然,更现实的问题就是家庭的拖累,阮福根他们愿意招募的人员,基本上都是30至40岁、身强力壮并且有足够技术的中青年工人,而这些人又恰恰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个个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不是能够随随便便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