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23(2/2)
陈纻在美国拿到了博士学位,果然收拾起行囊,返回了中国。祁瑞仓得到消息,专程赶到京城来迎接他。原本他们是打算直接前往榆北去考察的,但祁瑞仓了解到冯啸辰今天回国,便决定带陈纻到冯啸辰这里来走走,有一些现实的困难,祁瑞仓自忖无法解决,还得让冯啸辰给他想想办法。
冯啸辰知道陈纻的这些情况,他笑着说道:“做学术自然是很重要的,但做实业也同样重要。你看老祁,他原本是做经济理论研究的,现在不也当了个招商局长,开始做实务了中国现在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我们需要有大量像陈博士这样的精英投身于实业,全面提升我们国家的工业水平。”
“谢谢冯总的鼓励。”陈纻说道,他用手指了指祁瑞仓,说道:“去年祁师兄在美国的时候,也跟我谈了很多。他说现在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就是中国,中国未来要新建大批的港口,我所学的东西在中国能够找到更多的用武之地。我觉得祁师兄说得很对,所以就回来了。”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市场,同时也拥有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都是有利于陈博士创业的条件。”冯啸辰道。
“是的,我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了。”陈纻点头应道。
祁瑞仓道:“小冯,我昨天已经和陈纻全面地谈过了,他同意到榆北去建立他的海洋工程工业公司。我们榆北招商局准备把榆北矿山机械厂、榆北包装箱厂等几家企业打包,用于与陈纻合作,陈纻以技术入股,获得控股权。这几家企业有一定的基础,工人也是现成的,这就省掉了创业初期的磨合成本。”
冯啸辰道:“这个方案不错啊,榆北矿山机械厂和包装箱厂,我都有所了解,它们的厂区面积足够大,生产设备也是现成的,只是因为产品落后,所以长期亏损,以至资不抵债。如果有陈博士的技术加入进去,再开发几个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很快就能够盈利的。”
“可是,问题就在这里了。”祁瑞仓苦着脸说道。
“什么问题”冯啸辰笑呵呵地问道,他从看到祁瑞仓的那一刻起,就知道祁瑞仓是来找他帮忙解决问题的。当得知祁瑞仓带来的人就是陈纻的时候,冯啸辰甚至已经猜出祁瑞仓需要他做什么了,要整合几家亏损的老企业,上马新产品,资金、设备、市场,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祁瑞仓耐着性子在刘燕萍那里坐了半天的冷板凳,可不是白坐的。
“资金,设备,市场。”
祁瑞仓开口了,说的与冯啸辰事先想的毫无二致。
第六百四十四章资金问题
“我们前期打算生产的第一个产品是集装箱。”
陈纻开始向冯啸辰讲述起来,涉及到具体的技术问题,他就放开了,不再如刚进来的时候那样拘谨了。
“选择这个产品,是因为祁师兄说他们手里有一家包装箱厂,过去也生产过集装箱,只是技术比较落后,产品没有销路。我考虑过,集装箱是易耗品,每年的市场需求量很大。这种产品的生产技术难度不高,而且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非常适合于中国这样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生产。还有就是搞集装箱生产前期的投入比较低,也适合于像我们这种创业型的企业”
说到最后一条的时候,陈纻的声音有些虚了。祁瑞仓替他把后面的话说了出来:“陈纻说的前期投入比较低,也是相对而言的。我们昨天粗略计算过,在充分利用矿机厂和包装箱厂原有设备的基础上,最起码还要投入4000万元左右,才能建立起一条年产5万标准箱的生产线。陈纻测算过,如果生产规模少于这个数量,那么产品就没有什么竞争力了。”
“5万标准箱,一年的营业额大概是多少”冯啸辰问道。
陈纻道:“按每个标准箱800美元计算,大约是4000万美元。”
“利润呢”
“我粗略测算过,毛利润率应当在25左右吧。”
“也就是说,一年有1000万美元的毛利,相当于8000万人民币”
陈纻微微地点了一下头,看他点头的幅度,可以猜想他自己心里也没谱。其实,陈纻自己按照理论计算出来的结果,毛利率比他所说的25还要高出一截。但这个数字连他自己都有些不敢相信,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利润太高了,高到超出了他的想象。
别看陈纻是个留美博士,他骨子里其实还是一个中国的穷孩子。他刚到美国留学的那几年,都是靠在中餐馆里端盘子来赚生活费的,那时候,一个月能够赚到500美元,他都觉得非常满足了。现在告诉他说一年能够赚到1000万美元,让他如何能够接受呢
冯啸辰转头去看祁瑞仓,问道:“老祁,你的看法呢”
祁瑞仓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觉得,这个数字只少不多。”
冯啸辰点了点头,对于在国内办企业的生产成本,他和祁瑞仓是更有发言权的。陈纻在美国多年,计算成本的时候往往是照着美国公司的标准,因此高估了许多支出,所计算出来的利润也就降低了。
“我听说,陈博士原来是打算自己在美国创业的,那么应当是有一些自有资金的吧现在需要4000万人民币的投入,陈博士自己能拿出多少呢”冯啸辰问道。
陈纻道:“我手上现在大约有20万美元左右,都是这些年在美国帮一些企业做技术服务赚到的。我原本的确是打算用这些资金在美国创业的,后来遇到祁师兄,才决定回国来发展。”
冯啸辰笑道:“陈博士,刚才老祁说了,即便是充分利用榆北矿机厂和包装箱厂现有的厂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