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
首页 > > 隋唐大猛士 > 分节阅读 351

分节阅读 351(2/2)

目录

按之前罗成与他们的约定,除府兵外,其余均田授地的百姓,也是按亩收租,按照平均亩产一石这个平均量,定的是每亩取粟三斗,原本还订了要征草一称,后来取消了,只一亩征粟三斗。

一亩征粟三斗,比起最初定下的征一半产出要低的多,实际是也就三成甚至不到。但因辽东人少地多,均田到位,因此有资格授田的每丁实际上都有一百亩地,甚至妻子也能分到五十亩,未成丁的中男也分到五十亩,所以一个家庭一般都有二三百亩地。

如此一个家庭如果是一夫一妻加上三个孩子五口人,则可能有地三百亩,一年田租公粮是九十石,这个数量比起中原的租庸调制又有巨大区别。中原是按丁收租,一丁收租两石。

相差巨大,不过中原的百姓多数均田都不到位,均地百亩只是田额,实际上没几个能达到这个数目的,且中原各种摊派费用也多。

五口之家,授田三百亩,交租九十石,再加上社仓和义仓粮共十二石,则总共需交纳一百零二石粟。

可除此外,不需要再交纳绢布的调,只需再服二十天免费役,就无其它负担了。

三百亩地,除掉这交掉的一百零二石粮,再扣去种子等,其实也还是能有不少余留的。

而如果遇灾,导致歉收或绝收,官府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减少或免除田租。

另外一方面,安东道对于粮食的管控又非常严格。

百姓交完公粮以后,余留的粮食,除了自留之外,如果要出售,那么便只能卖给官府。

由官府以高于市价约一成的价格和籴。

和籴其实就是官府统购,这种制度其实从北魏就开始了,但安东道的籴买要好些,虽不让其它商人来收购百姓手中的粮食,但他们却以高于市价一成的价格籴入,然后入仓储存。等到灾荒缺粮之时,再粜出,以市价出售粮食,既能赈灾济民,又能平稳粮价,维护民生。

同时,官府又把粮食这种重要的民生和军用物资,尽可能的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官府用收税得来的钱,籴买百姓的粮食,百姓卖粮得钱,然后又有钱消费,于是这就能在安东道内形成一个极好的经济环境,良性循环。

事实也确实是如此。

安东节度使府有专门的籴米司,组织安排各郡县籴粮,将府库中的大量铜钱、绢、布等拿出来籴百姓之粮,把那些税收等得来的钱帛又流到了百姓手中。

各乡各县,到处都是交粮的百姓。

大家只要把粮从家中送到乡里收粮处,就能卖掉粮换到钱绢布,并不用跑太远去县或郡仓交粮,甚至公粮也是如此,由官府下乡收粮,然后再由官府出脚力钱组织乡民把粮运到各个仓中。

卖了粮,钱到手。

大家自然也就携妻牵娃,逛逛趁机跑到乡下来卖货的商人货摊,扯点花布红头绳,买点首饰,再割点肉买条鱼,甚至是买几个鸡崽小鸭啥的。

还有许多百姓,也把自己平时做的一些手工活拿过来卖,什么柳筐啊篮子啊木桶啊。

到处都是一片热闹的集市。

县里也都及时的派出差役民兵巡逻,派出市场管理员过来管理监督。

安东道六郡十八县,在夏收后热闹无比。

等公粮交完,又把口粮留好后,其它的粮都卖出,县里也开始组织乡里村屯踏歌舞,办社戏,饮乡酒。

罗成这位节度使,也一样身着紫金玉带梁冠,带着一众属官将校们,在辽东城与民同乐,共庆丰收。

辽河上,甚至还组织了极为隆重的端午龙舟竞渡比赛,来自各县到的代表队,在辽河中争划龙舟,勇抢第一。

第一名的队伍,有足足八万钱的重赏,第二名也有五万,第三名三万。

此外,还有射箭比赛。

不限军民,都可以参加。

射中的,能得到奖品粽子。

而成绩最好的,甚至能得到精品良弓的赏赐。

辽河上划龙舟比赛,辽东城外射箭比赛,最后还有百姓喜闻乐见的马球比赛。罗成充分发挥与民同乐的宗旨,不但让府兵各军派出代表队参赛,也让郡兵、土团、乡兵等选派代表队参赛。

此外,还有各郡县的代表队。

有一些大商号的代表队。

第673章一级战备

早在夏收之后,多达上百支球队就已经开始了争夺战。

从各地的地区赛,一直打到辽东城决赛。

最后决出八强队伍,其中最热闹的自然还是罗士信的木牛流马队,以及赵贵的先锋队和慕容长生的白马义从队,三支队伍一支重骑两支轻骑,自然引得无数人看好。

不过其余杀进来的五支球队也都很厉害。

在决赛前,罗成甚至由节度使府官方发行了有奖竞猜,其实就是下注。但是由官方发行,定出赔率,同时也严厉禁止私彩。

决赛异常激烈,夏收后的百姓们、商旅们都看的十分高兴,下注也很热烈,节度使府意外的大赚了一笔。

当然,罗成也早宣布,这笔钱最后将全部用于义儿营的开支,如今义儿营的规模更大,这里不仅仅是只为阵亡者收养抚育继子,而是还有孤儿院、少年军校的综合性质,如今义儿营规模更是达到了收容五千余人的庞大规模,既有男孩也有女孩。

男孩和女孩们是分营的,所谓营其实也只是沿用以前的名字,实际上现在义儿营是建立在辽东城外,有一座专门的营城,相当于就是辽东的一座卫城,这座义儿营由三座相对独立的城堡组成,分为义儿营义女营以及营部。

义儿们学文习武,义女们则以文为主,武为辅,武艺只练些健身的,另外增加了女工刺绣算术等,义女们都是孤儿,一般是七岁以下的送进来,学习五年后,送去各屯的学校里教课,教满三年,然后再回到营里来教课带队。

在营里再呆两年后,开始安排嫁人。

一般都是嫁给忠武军的军官为妻,尤其是嫁给同样出身义儿营的年轻义儿军官为主。

现在,当初从义儿营出来的那些少年,除了大多数依然在忠武军中担任侍从军官,或者已经下放到队伍里担任火副队副等职外,如今在罗成身边,甚至还组建了一支由义儿们组成的金枪银弩近卫都。

这个都三百人,全是义儿组成,分为金枪班和银弩班,是罗成的近身侍卫。

规模越来越大的义儿营,被罗成十分看重,但除走出营城的义儿,营城的义儿义女们并没列入忠武军编额之内。

事实上,自勤王回来后,罗成便在着手重新调整忠武军的部署。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