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1/2)
晋室和流民大战,三蜀百姓,据险要之地结成坞堡,城市都空了,荒无人烟,李流军队没有掠到任何资源,将士们都饥饿、困倦不已。
饥饿、困倦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将士反叛,更有可能会斩杀头领,以为李流就这样完了吗?可惜,老天不让他亡。
这时,罗尚的参军涪陵人徐轝,向罗尚请求成为汶山太守,想要拉拢涪陵人范长生等,与罗尚形犄角之势,讨伐李流。
咳咳,当罗尚是傻啊,你这真的是打算讨伐李流,还是打算自立门户?所以,罗尚没同意。
徐轝对其产生了怨恨,投降于李流,游说范长生等人,让他们给李流军物资,范长生同意了,于是乎,李流军队原地满血复活了。
之后李流病逝了,临终前推李特的儿子李雄为主,诸将领皆同意,共推立李雄为主,李雄自称大将军、益州牧,建都于郫城。
吕思勉提出,李流到底是不是病逝,李雄到底是不是李流临终前的推荐,这都存疑。在没有证据去推翻目前对历史的认知时,我们就当史籍中记载是事实,李雄成为首领,没有发生夺位的龌龊事情。
罗尚当然不能放任李雄继续发展下去,派遣军队去攻打李雄,但,李雄一路势如破竹,打的罗尚军队士气大减,留牙门罗特守城,其他人都撤走了。
明显现在形势不利,罗特怎么还会坚持守城,于是开门迎接李雄,之后攻克成都。
李雄在成都即帝位,国号“成”。
既然建国了,就得有个国的样子,李雄展开了一系列的杀戮——杀功臣、重臣,比如阎式,比如还未建国时,李雄事无巨细,皆由李国、李离兄弟决策,李国、李离兄弟当然也被杀了。当皇帝了,当然要集权。
战事对晋军不利时,偏偏罗尚在这个时候去世了,巴郡大乱,给了李雄他们机会,虽也有战事不利,但最终获得了南中(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三国时期,南中成为蜀汉的一部分)。
吕思勉指出,巴氐之乱的原因有四点:
一、关西丧乱,不能安定、抚慰,听任其四处漂流。二、流人刚猛、彪悍,蜀人软弱,主不能抑制客。三、统一的时间不长,人们还有着好乱之心。四、兵力不足,指挥不统一。
吕思勉对关于李苾、罗尚的记载也提出了异议,认为是有意抹黑。
而对辛冉搜刮宝物,认为更是抹黑,流人不过是靠出卖劳力过活的,其中有宝物能行贿的人,必定是他们中的佼佼者,好乱乐祸,蛊惑、误导众人的,都出自这些人,怎么能不搜查严格些?怎么能诬蔑其想要宝物呢?
关于辛冉这点,狗熊不能认同,吕思勉的这个想法,与“女人是祸水”的想法如出一辙,如果君王不好色,不沉溺于后宫,不昏晕,女人再美都没用,所以,狗熊认为,如果当时官员不贪财,流民就算再有钱财,也无处行贿。
导致李氏势起的,还是在于晋室,司马炎的施政问题——这个在“概述两晋”卷里已经说过,这里就不累述了,以及李特他们恰巧碰到了“八王之乱”,朝廷威严大减,地方将领多考虑自己,还有上述四点的原因,这才让李氏有了起势的机会。
吕思勉认为,晋室东渡后,虽偏居一隅,但当时叛乱的人,不过是胡、蜀。李氏诸子,不足已称之为奸雄,李特等乱民,只是用不正当手段占据之人。当时国内大乱,唯独蜀地占地势之优,而未受到战乱,于是,到这里来的人接连不断。
李雄性情宽厚,能简单的建立刑罚、法规。
但李雄的意愿是在占有广阔的地域,但国用不足,诸将中,进奉金银珍宝多的人,多被授予官位。
国无威仪,官员也没有俸禄;行军没有号令,用兵又没有编制应对;战胜时,将领们各不想让,战败时,又不肯相救;攻破城邑后,以俘虏敌人,缴获牲畜、财物等为先,所以,将士们不能有所作为。
李雄去世前,立他的哥哥李荡的儿子李班为太子,李骧进谏,说不能这么立,但李雄不听。
李骧退出后,痛哭流涕的说:
“大乱要由此开始了。”
李雄去世后,李班即了伪位,伪位是什么意思?就是有名无实,也就是说是个傀儡皇帝,李骧的儿子李寿辅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