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69(2/2)
第三百二十章为何退兵
第三百二十章为何退兵
“主公为何退兵”
这是满帐的高层将领的普遍问题。
事情到了这个节骨眼上,这些人也顾不得是不是冲撞陈友谅了,纷纷上前质问道。
如果就这么轻而易举的退兵了,那就意味着整整一年多的心血完全付之东流,不但什么也没有得到,反而倒搭了无数的人力物力。
虽然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黄巾军在昌邑境内烧杀抢掠,也掠夺了大批的金银财宝,但是这并不能满足黄巾军的胃口
朱元璋在青州出兵之前,就已经为他们定下了这次出兵的行动指标,那就是拿下整个兖州
这么长时间以来,这么多的黄巾将领也是为了这么战略目标所努力的。眼看着胜利就在前方,只要打破昌邑郡,就等于大半个兖州握在了手里。
但是这大半个兖州都放在眼前了,只要再往前一步,就可以揣进兜里了但是在这个时候,你告诉我,对不起,这东西我们不要了,我们退兵
试问这谁接受的了
面对着满屋将领的质问,陈友谅深深的叹了一口气,略微的感到有一些头疼。
他也没有想到,自己一个退兵的决策,竟然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弹
眼前这种情况如果处理不好,说不得就会激起在场将领的逆反之心,说不定就会引发一场由上至下的大规模哗变
陈友谅可以杀一个立威,可以杀两个镇镇场子,但是陈友谅可以把满屋子的高层将领都杀了吗
如果都杀了,那么黄巾军高层就会出现权力真空,下面十万大军基本上无人领导,陈友谅身为最高领导人,总不能亲自下到每一个营盘去下达命令吧
“诸位请稍安勿躁请听我说”陈友谅双手向下压了压,沉声说道,“陈某知道诸位对我的这个决策感到十分的不理解,觉得胜利的果实就在眼前,再算上朱首领的仇恨,就应该和韩军一战到底,而不应该选择退兵。但是我现在就要告诉大家,我们黄巾军现在选择退兵已经到了很必要的时候了”
陈友谅这几句话,顿时吸引了诸将的注意了,帐内暂时归于了平静,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陈友谅的身上。
“现在韩军派出的斥候,已经和我军的斥候接触了无论是杀掉韩军斥候,还是放掉韩军斥候,韩军都势必要发现我们的存在了所以我们想要诱杀韩军的计划,可以说是,已经失败了”陈友谅面色沉痛的说道,“所以对于我军而言,已经失去了平灭韩军的最后几乎,已经没有必要在此逗留了”
“就算是失去这个机会又能怎么样我军有十万之众,就算是他昌邑城墙高垒深,我们十万人堆上去,还打不开他区区一座昌邑城十万人,就算是再盖一座昌邑城,也费不了多少多少时间吧”一个颇为激进的将领有点听不下去陈友谅这套说辞,不由得出言反驳道。
“那你考虑过我军伤亡问题吗”陈友谅面色颇为不善的看着这将领,“昌邑乃兖州治所,城内所备的防御之物必定激起完备,如果我军直接攻城,不能一战拿下昌邑,你算过我军会有多上尸首要丢在昌邑城下吗如此一来,形势只会对我军越来越不利宇文成都已经离开昌邑很长时间了,洛阳的比武大会也召开在即,一旦我军在昌邑城下展开旷日持久的拉锯战,那么等到援军一到,我军就难逃覆灭的危险”
“那么试问这位将军,你有信心一战而拿下昌邑吗如果你有信心,我立刻下令,把十万大军的指挥权交到你的手里”陈友谅越说思路越顺畅,也就越是指挥若定,用一种强大的气场压倒了所有人。
“呃”这位质疑的将军顿时一阵语塞,虽然总是感觉陈友谅这话说得有点问题,但是又找不到具体问题出在哪里,只能闭上嘴,悻悻的退到了一边。
其余的将领一看这位第一个扎刺的哑火了,他们也就没有继续找事的心思了,全都把头底下,不在说话了。甚至有些将领,暗中一寻思,还十分赞成陈友谅的观点,就更加没有脾气了。
“陈某知道,我黄巾与韩军有着深仇大恨,在座的各位都恨不能除之而后快陈某的心情与大家都是一样的”
“我陈友谅能有今天的位置,完全离不开朱首领的栽培与信任罗成谋杀朱首领,陈某也很愤怒,陈某也与各位感同身受啊但是陈某现在十万黄巾的首领,行事就要处处为我这十万兄弟考虑,不能为了泄私愤而至这十万兄弟的安慰于不顾”
“就现在的情况而言,我军必须避免与韩军的正面碰撞,在有足够的能力反攻兖州之前,要尽量保持与韩军交好。既然我军已经暴露了,那么杀不杀那几个斥候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就算是把他们杀了,除了会引起韩军的恶感之外,根本就于事无补。倒不如将这几个斥候放回去,买一个好给韩军,这样既能让韩军放松警惕,又能让韩军对我军心生好感,从而不加提防”
“而我军也在短时间内不与韩军发生冲突,甚至在特定的情况下,还可以与韩军合作只待我军在青州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一旦恢复过来,就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灭掉韩军而这个时候的韩军,肯定还以为我们不敢与他们动手,我们就给他们来一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肯定能以我军最小的损失,换来最大的利益。”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在座的都不是无能之辈,想必都能明白陈某的意思”陈友谅说着说着,嘴角就勾了意思自信的笑意。但是这丝笑意极为隐晦,而且在陈友谅的脸上一闪而逝,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忍辱负重的悲壮。
黄巾军的这群高层们,在不知不觉间就被陈友谅所感染了。
看到这些高级将领逐渐缓和下来的神情,陈友谅终于是松了一口气,心中知道今天这个槛总算是迈过去了。
回青州,是陈友谅一直以来的想法。
虽然打破昌邑城,会让自己的声威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顶点,但是风险太大,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好不容易到手的权力,说不定就会化为东风流水。所以从陈友谅本人的角度上来讲,自然是想安安稳稳的去掌握这个权力,而不是去冒这个险。
但是现在黄巾军上上下下受朱元璋的影响太过严重,全都想着如何才能拿下昌邑城,这种心态对于朱元璋来说自然很有利,上下一心。但是对陈友谅而言,就是非常不利的了。
全军上下心念旧主,对于新主阳奉阴违,这绝对不是一个好现象,陈友谅也绝对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
而回到青州老巢,那么一切就都在陈友谅的可控范围内了。随着平静生活的到来,以及时间的流逝,黄巾军上上下下会逐渐忘了以前那位首领,而会牢牢的记住现任的首领陈友谅。
消除朱元璋在军中的影响,提高自己在军中的影响力就是陈友谅处心积虑退兵回青州的目的。
但是有些话不能明说,所以陈友谅只能编造了一套冠冕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