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64(1/2)
出一大堆材料,一边开始指挥大飞、猴哥去搬巨石,一边开始炼制正门的门框。
他用的是法器材料,虽然不高级,但是正门这么高大,用料着实不少。要不是符春阳前段时间下大力气给韩啸弄来这么多材料,他也不会作那么大的手笔。
门楼做好,韩啸开始御剑削巨石,然后,就是堆砌起来。
以他的技术,就算只是堆砌,也可以把正门建得很坚固。当然了,堆砌其实只是第一步,韩啸还炼制了其他材料用来加加固正门的。
有灵力,可御剑,又有强力战兽帮忙,韩啸就用不着什么起重机和什么大型机械啦,正大门以及门楼很快就建好啦。
做完了这些之后,韩啸这才郑重其事地把早就炼制好的大匾挂了上去。
“天、工、院”雪舞姐妹、杜凌妃、沈梦沉好奇地看着这个名字,不明所以啊。
灵剑宗都是什么堂,什么堂的,还有,外面的宗门也是什么万妖谷、天机门、净土禅宗之类的,某某书院嘛,倒是有,但都没有听说有天工院这样奇怪的。
“天工院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意吗”这一回,主动来先问的竟然是沈梦沉,这小姑娘,现在有了追求,一心想学东西了。
“没什么意思,有个词叫巧夺天工,又有一个词,叫鬼斧神工,所以说,天工院,就是这个意思。”其实嘛,这是有缘故的,但只是韩啸不想详细解释清楚罢了。
因为有时候,越解释,问题就越多。
韩啸来自地球,他是一时想起了在科学院的日子
还有,天工院这名称,其实,是取自一本名字天工开物的书籍。
那是一本在同时代时,非常之了不起的科学书籍。
虽然到了韩啸所处的那个年代,天工开物的技术已经落后了,但是,它所代表的科学和探索精神,是很令韩啸佩服的。
此书,写于明朝,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
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天工开物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18卷。并附有123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
书名取自尚书皋陶谟“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系辞“开物成务”,作者说是“盖人巧造成异物也”。
此书,对于韩啸的影响极为深远
第394章:从无到有的转化
天工开物这本书是很有意思,很全面的。
全书按“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序分为乃粒谷物、乃服纺织、彰施染色、粹精谷物加工、作咸制盐、甘嗜食糖、膏液食油、陶埏陶瓷、冶铸、舟车、锤煅、燔石煤石烧制、杀青造纸、五金、佳兵兵器、丹青矿物颜料、曲蘖酒曲和珠玉。
全书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
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
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
下卷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
此书中分散体现了中国古代物理知识,如在提水工具筒车、水滩、风车、船舵、灌钢、泥型铸釜、失蜡铸造、排除煤矿瓦斯方法、盐井中的吸卤器唧筒、熔融、提取法等中都有许多力学、热学等物理知识。
在五金篇中,明确指出,锌是一种新金属,并且首次记载了它的冶炼方法。
这可是非常了不起的
天工开物中还记录了农民培育水稻、大麦新品种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气候、栽培方法对作物品种变化的影响,又注意到不同品种蚕蛾杂交引起变异的情况。
说明通过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动植物的品种特性,得出了“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的科学见解。
这个观点在后世被证明是非常正确的。
该书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科技著作,其特点是图文并茂,注重实际,重视实践。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
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
天工开物的可贵之处,在于记述了工农业生产中许多先进的科技成果。
书中用技术数据给以定量的描述,显露出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理论阐述,注重引入理论概念,而非单纯技术描述。在农业方面,乃粒指出水稻育秧后三十天即拔起分栽,一亩秧田可移栽二十五亩,即秧田与本田之比为1∶25。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