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明军工帝国 > 分节阅读 33

分节阅读 33(1/2)

目录

秦明月看他这搞怪的样子,不由捂嘴娇笑道:“那是丝绸,自然是漂亮啦,别看那么小小的一块,要织好几天才能织出来呢。”

要织几天开玩笑的吧看那小姑娘手里的布,撑死也就一米多长,要织几天有这么夸张吗朱慈炅不由好奇的问道:“那块布也就三四尺,要织几天吗”

秦明月仿佛行家般的品评道:“要是块棉布估计一天就能织出来,丝绸的话就不可能了,那么细密,一天能织一尺就算不错了。”

棉布一天才能织一米多,丝绸一天半米都织不出来朱慈炅突然灵光一闪,古代织布机的原理他不是很清楚,但是他在书上看到过工业革命划时代的发明:飞梭织布机,正是飞梭织布机的发明吹响了工业革命的号角,从此各种新技术开始应用于生产,人类的生产力水平获得了质的飞越。

飞梭织布机其实就是在老式脚踏织布机的基础上改进过来的,其他地方基本上都跟脚踏织布机一样,唯一改进的地方就是横向用飞梭取代了手工木梭。这飞梭也很简单,就在梭子两头各加一个滑轮就行了,每个滑轮上穿一根纱线,然后织布机两边各用一个滑槽拉动纱线,梭子便会在纵向交叉的纱线之间来回穿梭,快的跟飞一样,所以叫飞梭,效率跟手工穿梭比能提高五到十倍

手工产品的价格大概都是工料对半,效率提高五到十倍,也就是人工陈本只有原来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了,等于把总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一左右,如果把飞梭织布机造出来,那不是能垄断布料市场

商业活动无非就是围着人类的衣食住行转,这衣可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能把这个市场垄断了,那赚的钱简直是无法估算的。

想到这里,朱慈炅开始考虑制造飞梭织布机的问题了。纵向那密密麻麻的线要怎么排布,又要怎么交叉,他不知道。这个没关系,这些都是沿用老式脚踏织布机上的机构,他不知道自然有人知道,他只要知道怎么用飞梭取代手工横向穿纱就行了。

朱慈炅是急着回去找人商量飞梭织布机的问题,但秦明月不急啊,他只得陪在一边继续咬来咬去了。

他们是午时过来的,一直逛到下午酉时秦明月才恋恋不舍的离开日兴隆,其实她也没买什么东西,就买了几块布料,准备给自己还有皇上做几身新衣服,由此可见这个衣的确是人类下意识考虑的第一个问题。

看到秦明月的表现,朱慈炅做飞梭织布机的想法更加强烈了,一回到皇宫他便招徐光启、毕懋康等亲信连夜觐见,看看他们有谁对脚踏式织布机比较了解。

还别说,他手下这帮亲信里还真有人了解这个东西,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面就详细的介绍了脚踏式织布机,这织布机的原理他自然熟悉无比。朱慈炅将飞梭的结构大概一说,宋应星立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不由崇拜道:“皇上真乃神仙下凡,这么精巧的东西都能想出来”

装神装久了朱慈炅也习惯了,听了宋应星的赞美,他不但不脸红,还在心里美滋滋的想到:“这穿越可不就跟神仙下凡差不多嘛,哥们可是从未来穿越过来的,神仙都不一定比我知道的多”

没过几天宋应星就将飞梭织布机的样机做出来了,他又忍不住邀请朱慈炅去王恭厂看看这飞梭织布机的织布速度。朱慈炅欣然应允,不过有了日兴隆那次微服出访的经验,他也不想在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了,直接带着秦明月和曹化淳,在点了十个大内高手,就这么轻车简从,偷偷来到王恭厂。

宋应星又是亲自上阵,他一边踩着脚踏板一边兴奋的介绍着飞梭织布机和原来脚踏式织布机的不同。

第一个不同是能织宽布了,老式的织布机一般都只能织三尺左右也就是一米左右宽的布,因为人的手只有那么长,再宽就够不到两头了,要两个人合作来回扔梭子了,再加上一个踩踏板的人,三个人织一块布效率太低了,所以老式织布机织出来的布一般都是三尺以内的,再宽人工就不划算了。

现在就不一样了,有了飞梭,不管你多宽都是一样的,只要把两边的齿轮加大点就行了,横向穿纱反正就是一脚踏板的事情,不管多宽的布,“嗖”的一下梭子就飞过去了。

然后原来的打纬宋应星也改进了,打纬是个专用名词,意思就是横向的纱线穿过纵向交叉的纱线之后需要用一个梳子一样的篦子用力压几下刚穿过去的纱线,让布变的紧密,不然织出来的布松松垮垮的,跟纱窗一样,那是做不了衣服的。

宋应星的改进很简单,就是打纬的篦子上也加装了一个活塞,只要一踩脚踏开关,“啪”的一下就打紧了,脚再一松,篦子又回原位了。

最后织布的效率自然是大大提高了,而且原来织布需要熟手操作,连续织上两三个时辰就会累的腰酸背痛,所以效率特别低下。现在就不一样了,随便来个人,只要教会他穿纱线就行了,把四个脚踏板轮流踩过去,那布就织出来了,轻松无比,坐在那里踩一天都不会累的腰酸背痛,效率更是比用老式脚踏织布机织布的熟手快了五倍还不止

第三卷第五章史无前例

正当朱慈炅为日兴隆商号的开张和飞梭织布机的“发明”欢欣鼓舞时,整个华北地区那场史无前例的超级大旱灾终于爆发了。

明末这场超级大旱灾是有史料记载以来,持续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广、造成破坏最大的自然灾害,这场旱灾持续了将近五十年,五省一京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区域除了沿海少数地区其余几乎都被波及,直接导致华北地区十室九空,大明王朝轰然崩塌

后世的史学家和气象学家分析,这场大旱主要是由千年一遇的“小冰河时期”造成的,明末那段时间正好是小冰河时期的巅峰,冬季的酷寒导致降雨区域南移,华北旱情越来越严重,粮食产量急剧下降,几千万人口沦为饥民。

朱慈炅穿越而来,并且成功登上了帝位,他可以改写历史,将崇祯改为崇正,却无法避免这场旱灾,因为这场旱灾并不是人为造成的,而是天灾。

崇正三年二月,四川、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相继爆发旱灾,消息传回京师,朱慈炅顿时头大如斗。虽然他早有心理准备,但这么大范围的旱灾猛然爆发还是让他措手不及。日兴隆还在起步阶段,一年之后能出效益就不错了;飞梭织布机也才刚“发明”出来,要形成经济效益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大明还是那么穷,国库里依然只有两千万两白银。

到底赈不赈灾,这是个问题。

如果赈灾,两千万两白银丢到将近三千万人口中,每个人都分不到一两,不算各级官员的盘剥和粮食运输的成本,两千万两投进去灾民连稀饭都喝不饱

如果不赈灾,五省饥民必定会揭竿而起,农民起义军必将遍地开花,我们的崇正皇帝朱慈炅恨有可能又要走上崇祯皇帝朱由检的老路,变成亡国之君

这明末的大旱可以说是一个千古难题,不管是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遇到这样的大旱他们照样得歇菜。那我们的崇正皇帝朱慈炅呢他会放弃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