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6(1/2)
的人汇报,现在每天收到的稿件已经超过五千份了大家要奇怪了,京城里的官员大大小小全算上最多也就两千出头吧,怎么会出现五千多份稿件呢
有一天写几份的,但这种人不多,毕竟他们都是衙门里的官员,再闲也不会闲到一天到晚什么事都没有。那这么多稿件怎么来的呢大多数人都在给亲朋好友代投
这工本费倒是小事,只是使京城的酒馆最近生意红火了一点而已,关键问题是这个名声,如果谁的文章能有幸被吴梅村吴大人选中登上新京报,那他就出大名了,说闻名全国都不为过,因为新京报本来就是全国发行的。
现在新京报的销量是多少恐怕没人能想的到,的确,这个数字连朱慈炅都没想到,新京报的销量竟达到了恐怖的五百万份而且这还不是朱慈炅的功劳,竟然是吴梅村这个古人想出来的点子,让新京报销量暴增
其实这个点子说出来一点都不复杂,只是一般人不会往这方面去想而已,这个点子的关键就在于抓住了新京报最大的读者群。
新京报最大的读者群是些什么人首先可以肯定,不是进士,毕竟三年才出三百个进士,平均一年一百个十年才一千个,一百年才一万个,有几个能活到一百岁还不死的,所以大明全国的进士加起来都没一万个;也不是举人和秀才,这些人也是千万读书人中翘楚,一省才那么多名额,数量也不会太多,要不范进就不会因为中个举人而疯掉了。
新京报最大的读者群其实是那些没有功名的童生,这个童生不是说他们年纪小啊,而是他们没有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没有考上生员,没有取得功名。生员在民间一般都称之为秀才,而童生,他们也有个通俗的名字,叫读书人。
大明的读书人到底有多少呢这个还真没人统计过,不过“万物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明朝这个最重视科举考试的朝代,读书人应该不会少,不说全民读书那么夸张,十几个人里面应该有那么个把读书人,按大明上亿人口计算,那么大明的读书人就有差不多一千万
这么庞大的读者群,怎么让他们来买报纸呢很简单,搞清楚他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就行了,不要说什么为大明之崛起而读书,那会儿的人还没这么高的觉悟;也不要说什么为了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古代没谁会这么闲的蛋疼。自从有科举制度以来,绝大多数读书人的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金榜题名。
人生两大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怎样才能金榜题名呢这个问题恐怕是绝大部分读书人都想知道的,吴梅村就是抓住了这一点,从第四期新京报开始,就开设了一个专栏,专栏的题目就叫论金榜题名。
要问谁最有资格论金榜题名,那自然是金榜一甲第一名状元郎,而吴梅村正好是新科状元,所以专栏的第一篇文章,他亲自操刀,将自己写八股文的经验心得,还有从县试、府试、院试到乡试、会试、殿试的亲身体验全部写了出来。然后,他又去找历届状元,舔着脸求他们写心得写体验。
上一科的状元史可法倒好说,大家都是皇上的亲信,一句话过去他第二天就把文章写好送过来了。其他的状元就不大好说话了,状元可是千万读书人中的魁首,谁没点傲气,而且一般高中状元之后只要不犯错误,官途都比较顺畅,比他吴梅村官大的比比皆是,你算那颗葱啊,让我写我就写
吴梅村较起真来也是比较恐怖的,为了让皇上高兴,把新京报的销量搞上去,他豁出脸去不要了,威逼利诱都用上了。你给不给我面子你给我面子,我给你银子,一篇文章一百两,你好我好大家好;你不给我面子,我可上皇上那告你了啊,到时候皇上发起飚来你可别怪我
这货是皇上跟前的红人,这个大家都知道,他说去告状那可不是开玩笑的,在一百两和惹皇上生气之间选择,只要不是傻子就会选择一百两,能高中状元的会是傻子吗所以,吴梅村得偿所愿,历届状元全部乖乖的写了点心得体验,把这个神经有点不正常的新科状元给打发了,新京报中的论金榜题名专栏得以连续刊登十几期状元文章。
这下可不得了了,一传十,十传百,天下的读书人都开始疯狂抢购新京报,开玩笑,谁不想金榜题名啊,就算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料,光冲着状元文章都要买啊。那可是状元郎,千万读书人的偶像,平时你想看他们的文章,十文你一个字都别想看到
新京报前三期免费过后,第四期就要开始收钱了,吴梅村印了一百万份试了试水,结果各处邮局先后传来消息,报纸一到就被抢光了。这些人倒不是为状元文章和金榜题名而来,主要是前面三期看得人热血沸腾,大家头脑正发热呢,想继续沸腾下去的多了,所以报纸被抢光了。
第五期,吴梅村让印了两百万份,还是被抢光了,这时候新京报上面有提有状元文章教你怎么金榜题名的事已经慢慢被传开了,头脑发热的有之,奔着状元文章和金榜题名而来也有之。
第六期,吴梅村让印了三百万份,还是被抢光了,这时候上面有状元文章已经人尽皆知了,大部分人都是奔着状元文章和金榜题名来的。
第七期,吴梅村让印了四百万份,还是被抢光了,没办法,状元文章写的就是好,虽然大多数状元都是为了打发吴梅村这个疯子的,但他们也爱惜自己的名声,这可是要全国发行的,他们敢胡乱写吗所以,每一篇都是他们认认真真写出来的,能高中状元,那文采还用说,天下读书人都看的如醉如痴,欲罢不能。
第八期,吴梅村让印了五百万份,还是被抢光了,看新京报已经成为读书人的时尚,这几天读书人在一起聊天,开口都是:你看了某某状元写的某某文没,那一句什么什么什么,要是你没看,答不上来,那丢人就丢大发了。说夸张点现在大明的读书人没看新京报都不大敢出门,因为一出门碰见朋友,人家肯定跟你聊报上的内容,没看接不上话你好意思说你是读书人
第九期,吴梅村让印了六百万份,呃,没印成,还是五百万份,京城造纸作坊和印刷作坊的老板这几天都快疯了,说好的一天一百万份呢不带这么玩人的
头十天他们加班加点印了三千万份,然后修整了两天,第三天一百万份,大家都很轻松,早就准备好了,班都不用加,这钱赚的真舒坦啊,作坊老板们都笑开了花。
第四天两百万份,好吧,谁嫌钱多啊,加加班就印出来了,他们都笑的合不拢嘴了。
第五天三百万份,来吧来吧,咱不嫌钱多,两班倒,刚好,他们下巴都快笑掉了。
第六天四百万份,这些老板急了,疯狂找人疯狂印,总算应付过去了。
第七天五百万份,这些老板要疯了,全部盯到作坊里,别偷懒啊,给我使劲印。吃饭等等,我给你们找个顶班的,一个个轮流去吃,不准停;出恭排队啊,一个个去,没顶班的就给我憋着,不准停。总之就是加班加点一刻都不停,终于印出来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