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07(2/2)
工部尚书毕懋康;
工部左侍郎王徵;
工部营缮清吏司郎中宋应星;
再加上一个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就算差不多了。
为什么要叫上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呢他就一个特务头子,跟经济发展有关系吗大家可别忘了,他还是日兴隆商号的幕后大老板呢,这货当锦衣卫指挥使不上心,赚钱倒是挺来劲的,现在也算是个小小的经济学家了。朱慈炅叫他来主要还是想听听他赚钱的心得,发展经济不光是要靠技术,靠市场,还要靠人,得有人去带头,带着大家去赚钱,这种人就是所谓的老板,现在大明最大的老板当然是他朱慈炅,但是他只是兼职的,他的主业还是当皇上。这货是反过来了,主业是当老板,副业是当锦衣卫指挥使,所以现在大明最大的私营老板应该是他,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
朱慈炅待大家到齐了,便立马抛出了经济发展的大课题,让他们自由发言,献计献策。
首先发言的当然是内阁首辅徐光启,他主要注重的是农业发展,说到这个赚钱,发展农业也并不是赚不到钱。比如提高粮食产量,这个粮食就可以赚钱,现在大明的粮食亩产量可以说低的可怜,也就三石左右,只要能提高到四石,一亩就是能多赚一两银子,要知道大明现在的耕地可有上十亿亩,这个利润大到恐怖。
当然发展农业也不光是提高粮食产量,还可以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有很多土地不适合种粮食,但是种经济作物却是没有问题的,比如干旱的地方可以种棉花还有桂皮、八角等香料,这些都是利润比较高的经济作物,大明这种土地很多,光是因为干旱和灌溉不方便而不计入耕地范围算作荒地的就有将近两亿亩,如果都种上经济作物,这个利润同样大到恐怖。
还有植桑养蚕,养牛养马,制造盆景等等等等,都是经济增长点,总之,农业大有可为。
朱慈炅听的一愣一愣的,他没想到徐光启不但是西学泰斗,对农业也这么了解,这些的确都是生财之道,只要切实推行大明的生产总值至少可以翻一番。不过,徐光启从哪里了解这么多东西呢这会儿可没什么度,这么多东西,他是从哪里查来的,朱慈炅忍不住问出了心中的疑问。
原来徐光启正在编写农政全书,农政全书分为12目,共60卷。12目中包括: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他说的这些在农政全书里都有记载。
好东西啊朱慈炅立刻要求徐光启加大编撰力度,从翰林院抽调大量人员,尽快把农政全书编撰出来。
接着工部尚书毕懋康、工部左侍郎王徵、工部营缮清吏司郎中宋应星针对蒸汽机推广的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可以推广的东西很多,像飞梭织布机这已经是现成的了,还可以研发蒸汽印刷机、蒸汽制粉机、蒸汽打磨机、蒸汽锯木机,这些工部都可以组织人员研制出来,但有一个问题,这些都不能白送啊,必须出钱来买的,一般平民那里来这么多钱
这下就轮到骆养性出场了,没钱好办啊,跟日兴隆商号借贷啊,他锦衣卫还怕谁不还钱吗光是这个利息就很可观,而且还可以收购他们的产品,卖到海外殖民地去,这样日兴隆发展就更迅猛了。
恩,前面那个借贷提的不错,跟后世的银行贷款是一个性质的。但是关于收购产品,卖到海外殖民地区这是赤裸裸的抄袭朱慈炅的经济殖民观点,只是换了个说法而已,朱慈炅对他表示强烈的鄙视。
第七卷第十九章京察大计
和一众亲信商议之后,朱慈炅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发展经济的手段太多了,像发展农业提高粮食产量,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像发展工业提高生产力,大力发展私营经济;还可以养牛养马、植桑养蚕
总之,方法很多,除了推广蒸汽动力,大力提高生产力,需要工部研制大量民用机械,其他的其实都很简单,各地都可以自己搞,但是,为什么大明的经济却一点起色都没有呢
这几年大明的经济可以说完全没有发展,国库全靠金陵抄没的江南士大夫集团资产填充,军队的军饷全靠日兴隆商号和大明西洋商贸赚的钱在维持,大明的税收光够维持朝廷的日常开销,一点结余都没有。一年两年如此也就罢了,五六年了,年年如此,这就说不过去了。
原因朱慈炅很清楚,从朝廷六部到地方州县官员,大家都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皇上抓哪里,哪里就有起色,皇上不过问,他们就混日子。
像兵部,他没抓之前,就辽东三十万大军还有点战斗力,其他地方的军队就连日常操练都很少搞,打起仗来跟块豆腐一样,一碰就散,崇祯朝的时候就很明显,一百多万大军竟然被满清十几万军队打的抱头鼠窜,最后国家都亡了。
这几年他一抓,六个军团直接打的后金和蒙古联军抱头鼠窜,现在后金都快被他给灭了
像工部,他没抓之前,这个部门就好像空气一样,没有一点存在感。这几年他一抓,王恭厂红红火火,制造的兵器性能优良、质量过硬,连列强都比不上,现在更是蒸汽动力火车都造出来了,先进的风帆战列舰也开工了,还准备研制各种民用机械,促进生产力发展。可以说完全从一个边缘部门,变成了大明朝廷的核心部门。
其他部门呢就通政使司出了个新京报,办的红红火火,完全掌握了舆论的喉舌,但这也是他一手抓起来的啊。他没过问的部门,现在基本上就是空气般的存才,你要问有没有,那肯定有,就像人离开了空气活不了一样,朝廷离开了这些部门也运转不了,但是,要问功绩,一点都没,他们还真把自己当空气了,维持朝廷运转就行了,一点都不思进取。
这样下去肯定不行,大明的崛起不能光靠兵部和工部,那样等于单腿在前行,根本就走不快。
怎么办呢难道把他们全撤了,换上这两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