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明军工帝国 > 分节阅读 284

分节阅读 284(2/2)

目录

当然,如果皇上交待的事情处理的漂亮,一般回京之后都会升官。

陈子龙主政西北这几年,的确做的很好,直接把一个几乎颗粒无收的灾区变成了一个碧波万里的大粮仓,虽说这与西北旱情逐渐缓解有一定的关系,但主要还是他大力推广耐旱作物,不断兴修水利的结果。

他想着,回京复命以后,能升到正三品的侍郎就顶天了,不曾想,皇上直接就将他提到了正二品的太子少师,他能不激动吗

至于两宫皇太后的考察,以他丰神俊朗的外表、儒雅的气质和不俗的谈吐,这两位对他出任太子少师自然是没任何意见。

詹事府那点事,对于历任奉天知府和西北三省总督的陈子龙来说也是小菜一碟。

总之,皆大欢喜,关于子女教育的事,朱慈炅是不用操心了。

接下来就是教育部和商业部组建的问题了,教育部的事倒也不需要朱慈炅操心,黄道周对教育事业之狂热,简直到了着魔的地步。

刚一上任,他便四处网罗人才,左右侍郎,启蒙、技艺、科举、大学、汉学五个清吏司的郎中,甚至包括各清吏司的员外郎和主事都是他一个个亲自挑选出来的。

一时间,京城各部衙门被他搞的鸡飞狗跳,人心惶惶,他却求贤若渴,浑然不管。

经过一个多月的考察,满满一份教育部各级官员的名单便交到了朱慈炅的案前。

朱慈炅对这份名单倒没什么意见,但各部大佬对于这种赤裸裸的挖墙脚行为却颇有微词,合着就你的衙门需要人,我们都不需要,合该被你挖来挖去吗

所以,第二天早朝,当名单公布的时候,各衙门的大佬不干了,大有联合起来围攻黄道周,谴责这货的不道德行为的架势。

舌战,这是黄道周的强项啊,这货发起疯来连皇上的话都敢顶,更何况是这些跟他平级的衙门大佬。

这下早朝的场面就热闹了,首先发难的是内阁首辅礼部尚书徐光启,他对这货明目张胆挖墙脚的行为也颇有微词,因为这货选中的左侍郎就是礼部右侍郎范景文

礼官刚把名单念完,徐光启便咳嗽了一声,朝朱慈炅行了一礼,然后严肃的道:”黄大人,你就这么把梦章调走了,礼部的事情怎么办,现在每个衙门都缺人,你不能从地方上想办法吗“

徐光启是帝师,而且德高望重,黄道周倒不敢太过分,他快步走到台阶下面的地毯上,跪下来给朱慈炅行了个礼,然后直起身子,对着徐光启拱手道:”首辅大人,教育部有很多职能都是从礼部分出来的,梦章对这些都很熟悉,调他过来负责能保证尽快展开工作,这个要求不过分吧“

徐光启闻言一滞,下面的话都没法出口了,他看了看皇上,见皇上没什么开口的意思,只得华丽的败退了。

紧接着工部尚书毕懋康又咳嗽了一声,快步来到黄道周旁边,跪下来行了一礼,然后直起身子对着黄道周道:”黄大人,我们工部跟你的教育没多大关系吧你直接把复斋调走,他负责的项目怎么办“

毕懋康是不得不站出来说话,因为这货选中的右侍郎就是工部侍郎徐孚远,这不耽误人家研究有线电话吗。

黄道周闻言,脖子一梗,直接顶道:”毕大人,话不能这么说,什么叫教育和工部没多大关系京城很多大学可都是挂在你们工部名下的,这一下塞过来,你让我怎么接的住而且现在的教育可不光是科举,还有技艺,那些东西我可不懂,不找人来负责怎么行再说了,复斋在工部只是个闲职的侍郎,我把他调过来掌握实权不好吗,你不会阻挡下属的进阶之梯吧“

毕懋康闻言,错点喷血,让徐孚远挂个闲职侍郎主要是为了方便他研究,什么阻挡下属的进阶之梯啊,这是皇上的意思好不,他只得抬眼向皇上求助了。

朱慈炅这个尴尬啊,增添衙门可是他提出来的,现在有个猛人在这里风风火火的干,是好事啊,他怎么能去阻止呢

所以,他只能装作没看见,任黄道周去发挥。

这下,黄道周更是开足了马力,一顿狂喷,各衙门大佬都被他喷的无言以对。

什么国以民为本,教育是国民的根本;什么教育是千年大计,你们懂个屁

黄道周喷的那叫一个舒爽啊,口沫星子溅射出去,群雄退避,最后,一个官员没拉下,全被他抢到手了

第十六卷第二十二章娄东二张

黄道周舌战群雄,一经传出,便成为京城百姓热议的话题。

这家伙猛啊,在皇上的默许下,仅凭一张嘴,几乎喷翻了京城所有衙门的大佬

教育部组建的问题至此就算是差不多了,所有官员一到位,各项工作便可以展开了,朱慈炅也不用去操心了,唯独这个商业部让他头疼。

他为什么头疼呢因为孙铨不肯应招啊

他都拍了几封电报到孙家洲了,孙铨就是不来,他也没什么办法。

孙铨为什么不来呢倒不是他想抗旨,他实在是不能来,因为他在丁忧。

丁忧也就是守孝,泛指官员的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去世以后,官员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

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期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

这种制度,源自汉代,往往用于拥有官吏身份之人,丁忧期间,丁忧的人不准为官,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以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

守孝三年,貌似有点太蛮不讲理了,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

丁忧的道理是什么呢就是要报父母的恩,因为孩子出生三年内都离不开父母,时时刻刻都需要父母的照料,所以子女长大以后对父母晚年都要尽心尽力,父母去世了做子女的也要时时感念他们的恩情,至少守孝三年。

这不但是孝道,更是对人性本善的维护,父母的恩情是最重最大的,如果连父母的恩情都能忘,你让他爱别人、爱社会、爱国家,那怎么可能。

至于夺情,一般皇帝都很少为之,因为这样有违孝道,就算夺情把人留住,也不一定会有好结果。

像万历朝的张居正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万历五年,张居正的父亲去世,当时张居正刚掌握权力不久,各项工作刚刚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