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清穿之庶妃一路高升 > 第66章 三更合一

第66章 三更合一(1/2)

目录

顾凝宸这个建议,康熙回头跟内阁大臣商议的时候也提了。

大臣们纷纷赞同,还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既维护了朝廷的体面,还给灾民送去温暖,捐钱的乡绅们又得了刻在石碑上的体面,简直是一石三鸟了。

听闻又是定贵妃的主意,索额图都麻木了。

不过这个法子是真的好,如果朝廷直接跟这些人要钱来帮补一二,那就太掉价了。

但是石碑刻字这个光荣的事拿出来,既体面,又不必朝廷多说什么,多的是一窝蜂来的人。

谁家没几个拐着弯的远房亲戚,大臣们一时心里都盘算了起来,是不是该稍微提前通风报信一下?

顾凝宸知道后就好奇道:“皇上既是知道大人们会去给自家亲朋好友通风报信,不打算阻拦一二,以示公平?”

康熙握着她的手,让人坐在自己的身边,慢慢解释道:“你想想,这件事要直接公布天下,那一下子来的人就太多了。不知情的还以为朝廷在大肆敛财,有心人一宣扬,这好事就变成坏事了。”

她一听,顿时明白了。

这事不好明面上直接到处说,不然确实让人心里犯嘀咕,这朝廷究竟差多少钱,他们这是得去捐一点还是把家产全捐了才行?

别是捐一点不满意,回头吃挂落,他们就是送钱找罪受了。

但是大臣这些亲朋好友,以前自然得过这些大臣的小道消息,深信不疑,相信必然是好事,当然直接就带着钱来了。

而且他们也有其他亲朋戚友,这都不需要朝廷多宣传,该知道的人都知道了。

这些人的数目不多,钱财却不少,最不缺这个,就缺名声,简直是目标客户了。

完全不需要多筛选,精准就找到这个目标客户出来,顾凝宸看着康熙,也想知道他这脑瓜子究竟怎么做的,怎么那么厉害?

见她盯着自己,康熙就笑着问道:“怎么这样看朕,如此有什么不对吗?”

顾凝宸就摇头道:“不是不对,而是太对了。这样一来,灾民重建宅子的钱想必很快就够了。”

毕竟石碑上只写了名字,又是按照先后顺序排。

这样一来还有个好处,就是彼此之间大部分是不知道对方究竟捐了多少钱。

要是按照捐款数目排序,那么上下之间的人如果不认识,打听一下也能知道。

但是打乱了顺序,上边的人可能就是先了一步,未必比自己捐的多。

他们要去打听,得知上边或者上上边的人捐的比自己少很多,估计就要郁闷了。

还不如不打听,按照顺序来,毕竟后边的人也可能捐的比自己多,却在后头呢!

又因为打乱,没写数目,这些人哪怕彼此稍微打听,也不可能估算最后朝廷得到的捐款总数究竟多少。

只要户部不泄露消息,除了康熙就没多少人知晓,也避免有心人得知这个数目十分庞大而开始指指点点。

捐款多了少了没人知道,这时候朝廷也不会讲究账目透明这种事。

当然,这所谓透明是不对外公开,却不等于真的完全不透明让人胡来。

钱到手了,必然要落在实处,确确实实用在灾民身上,而不是被官员们中饱私囊,挥霍掉了。

就跟康熙预测的那样,来的人不算少,却也不多,捐的钱款彼此之间都不大清楚。

一个个到顺天府那边登记,把名字和户籍都写上了,免得跟别人重名了,地方又含糊,名声落在别人头上,那就白捐了。

前面一人登记名字和户籍,后边一人收钱,点算后登记在册。

一人一页,后边的人想看前面的,也不可能偷看得了。

院子还是前面一人进,人却是从后边另外一个门出去,然后另外一个人才进去,可以说是秘密守得严严实实,前后人根本碰不上面,也就不可能互相打听了。

捐钱的人也乖觉,明白这时候带金子银子太不方便,直接就换成银票送来。

捐的银钱点算后就转到户部那边再核算一遍,没问题后,王谈就把总的账目送到康熙手里。

康熙看后微微颔首,吩咐工匠按照捐钱的顺序把人刻上去。

这些捐款自然不可能直接就分到灾民手上,毕竟要有人全花掉了,却没用在重建房子上,回头还来闹腾想多要一份怎么办?

又或是家中一人偷偷拿走了,余下的人又怎么办?

再就是如果灾民们拿着钱,也得买各种木材来重建房子,买的人一多,木材的价格肯定会上升,到了他们手上原本够用的钱就会不够用了。

毕竟供不应求,木材不够卖,价格肯定会上去。

倒不如户部统一把这笔钱一起去大批量买木材,一次性买,反而价格还能往下压一点,比灾民自个买要划算得多了。

买下这些木材一次性用船只从大运河送上来,虽然路上有花费,但是数量大,船只一次也能装载很多。

比起灾民单买几根木材的价钱,运输费用平摊之后反而要划算。

王谈真是省钱小能手,小算盘在手,哪个商人都别想在他这里占便宜!

当然王谈也不会占商人的便宜,该给多少就给多少,但是当自己是冤大头,那就不可能了!

这价格被王谈杀了下去,商人都要苦笑了。

不过这价格其实商人也没有亏,只是赚得没有平日多。

但是量大,积少成多,他还是有赚头的。

王谈看不过商人那苦哈哈的表情,瞥了他一眼道:“这些木材要好,别给我送什么乱七八糟的坏木头来。要你这次办得好,回头宫里有采买木头的差事也能先考虑你。”

商人一听立刻不苦着脸,点头哈腰一个劲夸赞王谈杀价杀得好杀得妙,王谈听得都快要翻白眼了。

不管如何,价钱谈好了,商人又盼着办好这差事,以后也能做宫里木材的供应商之一,麻溜就派船队送木材上京。

灾民抓紧时间重建房子,免得秋天或者冬天的时候要冷了,他们还没建好房子,就得挨冻受累。

顺天府还派差役四处巡逻,免得有小偷小摸抢了各家建房子的木材。

那都是命根子,但是四周都热火朝天在建房子,也就很容易疏忽,被人钻了空子偷去木材。

之前就曾发生过一次,好在那家人警惕,立刻大声喝住,正好有巡逻差役经过,联手一起把几个偷木头的无赖扭送去大牢。

康熙知道后大怒,让顺天府之后都派差役分开几队,日夜巡逻,才杜绝了此事。

要是巡逻的时候遇上家里只有老弱妇孺,建房子不太利索,差役还会帮把手。

百姓很是感激这些差役之前还帮着救人,他们经过的时候,看差役热得满头大汗,都会让得空的小孩子打几碗水送过去。

差役们受宠若惊,倒是更加认真巡逻,彼此的关系就比以往更亲近了一些。

康熙还另外下旨,家中有兵丁曾参与平三藩的,还格外关照。

平定三藩后,有些兵丁直接留下驻守,并没有回京来,有的就已经葬身在沙场,再也不能回来。

京城这些外地驻守和已经去世的士兵,在京城里住着的就只有年轻的妻儿和老迈的父母。

另外还有从战场回来,却落下残疾的士兵,顺天府都会特意派几个差役时不时过去帮忙建房子。

几个高大的差役帮忙,这建的房子就比其他人要快得多。

不过邻里倒也不嫉妒,毕竟这家男丁去当士兵到前线,也是九死一生。

有的在外地驻守,有的虽然活着回来却落下残疾,有的已经葬身沙场。

如今这特别的照应就是兵丁用命拼回来的,朝廷感激这些兵丁在平三藩时候的奉献和牺牲,所以多照顾点又怎么不对了?

其他人如果有余力,也会帮着这些只剩下老弱妇孺的建房子,自然建的就更快了。

随着百姓热火朝天重建家园,这地动的阴霾仿佛就这样慢慢散去。

余震越来越少,后来渐渐就消失了。

一座座新的房子建造了起来,似是原本那场大地震就没有出现过一样。

百姓的脸上重新洋溢起笑容来,他们免了赋税,田地能重新种,朝廷还赊了种子,只需要来年丰收的时候还回去一成就行。

如果来年的收成不好,也可以缓一缓再还。

送种子的小吏一遍遍很有耐心解释,收到种子的百姓一个个满脸笑容,不用担心来年收成不好还不回去该如何是好。

未免有人钻空子,收成不好缓一年后需要还,如果还是还不上就加收一成,每年增加。

要是一直不还,而且当地收成还可以,其他人都已经陆续还上的情况下,那么官府会通报此事,把人名和村落都写在公布栏上,让邻里一起监督。

什么时候还上,什么时候才换掉公布栏。

人可以不要脸,但是总要活着。

要每次出去都被人指指点点,这就有点过不下去了。

再不要脸的人都不敢赖着不还,这也算是后手了。

如果实在脸都不要了,官府也只能把人收押,然后发配去做苦力来偿还。

一般人还不至于不要脸到这个地步,百姓都兢兢业业努力耕种,希望来年收成好一点,足够还上,免得给朝廷带来更大的负担。

拆掉了损毁的房屋,百姓还把家当都翻出来了。

能用的农具和家具就继续用,不能用的修一修用,实在修不了,劈了当柴火烧也行。

王谈也要抓头,这批种子又是一大笔钱花出去了。

偏偏有些粮商还想坐地起价,气得他立刻禀报康熙。

康熙二话不说就把这些粮商一窝端了,正好他正缺粮食缺钱,这些冤大头就直接送上门来了,这时候不顺势动手还等什么时候去?

粮商也懵了,感觉皇上完全不按理出牌,还把自己赔进去了,他们还得了抄家流放一条龙服务。

其他粮商吓死了,再也不敢胡乱涨价,稍微涨一点之前还去官府那边哭一哭,实在是收上来的粮食比以前贵,粮价不涨一点,他们也要活不了。

官府的人听后,只写进折子递上来,让康熙做决断。

康熙派人查明后,得知各地卖粮确实高了一点点,却比不上粮商提价的零头,转头让人跟海商买粮,让粮价大幅度降低。

这下粮商都不敢不跟着降价,不然他仓库里那些粮食就要卖不出去了!

海商大量的粮食进入市场,冲击可想而知。

而且康熙还给海商一个优惠,每次港口上谁送来的粮食最多,就能直接进拍卖会。

如果本人已经进拍卖场,就可以另外带一个人进去。

这下海商送粮食过来就更疯了,他们能进去拍卖场的就不多。

哪怕能进去的,再多带一个人,谁家没几个亲近的亲朋戚友?

再就是他们哪怕不带亲属,把这个名额转手卖出去,也是个无本生意,谁不乐意呢?

于是海商拼命买进粮食,先是从东南亚那边进的多。但是那边买的人实在太多,然后没剩下多少,他们就转而跑去欧洲买。

海商也聪明,他们当然不会直接跟欧洲那边说:因为大清遇上地震了,缺粮食,所以才会过来买粮。

两边离得远,一般都靠海商来传递消息。

这次海商聪明了,压根就没有递消息过来,也不算故意隐瞒,就晚一点说而已。

不然要欧洲那边知道大清地震缺粮食,不把价钱抬到天上去才怪了!

海商大老远跑过来,可不是只当个搬运工,而且欧洲抬高了粮食,他们中途运输需要费用,也会有损耗,过去的价钱自然也高,大清不收了怎么办?

再就是大清给了许诺,他们带去的粮食多,最多那个人就能进拍卖会。

这么难得的机会,谁愿意错过啊!

海商们彼此之间默契都没跟欧洲那边提起此事,然后一个个各显神通,跟各国熟悉的贵族打交道,开始忽悠对方卖领地里的粮食。

他们还送不少稀罕礼物过来,虽然送的贵重,让海商有点肉痛,但是能买下很多粮食,那也值得了。

果然这么一疏通关系,贵族大手一挥,让领地的百姓卖了不少粮食。

海商给的价钱公道,百姓也愿意卖。

他们一个个村庄去收,每个村长知道村里收了多少,就不清楚隔壁村的。

十个八个村庄收的粮食分别送上船队,就连贵族都不知道海商究竟买了多少。

不过贵族也不在意,反正海商给钱了,又送了礼物,这门买卖对他来说没亏,自然也就不在意了。

这时候谁熟悉的还关系好的贵族多,领地也大的话,谁就占便宜了。

有个大海商之前买卖做得不错,就是差了临门一脚能进拍卖会,垂手顿足很久,如今终于大展神威,收了一大堆的粮食。

他都不敢休息,怕被人捷足先登,转头就让船队匆匆出发送到大清这边来。

他这船队带回来的粮食数量,不止惊动了户部和王谈,还惊动了康熙。

实在这数量太大了,王谈派户部的人亲自去点算了好几遍,确实数量上没有差错,而且粮食在海上保护得不错,损耗很少,基本上都能直接送仓库里用。

康熙知道后,大手一挥,也遵守承诺,直接就让这个大海商进拍卖会了。

其他人一见皇帝如此守信,虽然遗憾比不过这个大海商,然而大海商进去了,其他人的压力小一点,不也有机会了?

毕竟康熙承诺的是四个大城市的拍卖会,这去掉一个,另外还有三个名额啊!

顾凝宸后来没帮着算,不过陈女官还是去帮忙了,听她提了提,都开始怀疑欧洲那边的粮食是不是都要被这些海商给搜刮一空了?

海商们热热闹闹买了一通,等入秋,欧洲那边秋收的时候还买了不少。

不过他们买的太多,终于引起贵族的注意。

等秋收的粮食被买掉一半,贵族们终于察觉不对,也得到了大清这边大地动的消息,气得要命。

但是海商这时候提前接到消息,立刻溜之大吉。

贵族派人想拦住这些海商,可惜船队已经出发,他们只能在岸边恨得咬咬牙。

康熙得知后还跟顾凝宸开玩笑提起此事来:“欧洲那边以往的陈粮买掉了,新粮也买空了一半,今年冬天就要难过了。”

他们想学着海商,去其他地方买,会发现白跑一趟。

周边都被买光了,东南亚也给买得差不多。

东南亚那边不傻,他们一年两熟,上一茬全卖掉,第二熟的时候就坚决不卖了。

当然他们作为殖-地,当地的负责人贪财卖掉一半,另外一半是万万不敢动的。

余下一半多得上贡,剩下那么一点就是他们一个冬天和春天的口粮,都是救命粮,当然不敢卖。

哪怕他们真敢卖,也卖不出多少来了。

不过欧洲再怎么缺粮,也不至于缺到贵族头上,所以虽然有点懊恼此事,并没有真的气得要派兵打过来的程度。

康熙又对顾凝宸冷哼一声道:“沙皇之前还派人来给朕送信,问朕需不需要粮食。虽然俄国种植的粮食不多,给我们卖上一部分还是可以的。”

他比划了一个数字,顾凝宸忍不住微微睁大眼,忍不住也跟着冷哼道:“沙皇未免太没诚意了,就这么点粮食,却敢狮子张大口要那么多的银钱,这也太过分了。”

虽然沙皇明明可以直接抢钱,居然还能给他们一点点粮食,也是够够的了。

沙皇估计以为大清这次受灾严重,尤其在京城和周边,粮食大受影响。

粮价必然波动厉害,加上要赈灾,对粮食的需求很大。

他们这时候怎么能不坐地起价,落井下石?

尤其沙皇还记着仇,上回要不是康熙的骚操作,也不会让他和贵族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了起来。

沙皇十岁登基,还差几年才能亲政,如今跟贵族之间的关系有所变化,对他有极大的影响,如何能不恨?

这时候见康熙狼狈的样子,他能不派人来嘲笑一番,顺道卖粮食抢钱吗?

康熙直接就拒绝了沙皇的要求,还跟俄国的使者笑着道:“多谢沙皇的关心,咱们不缺粮,放心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