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清穿之庶妃一路高升 > 第83章 四更合一

第83章 四更合一(2/2)

目录

一旦有好的发明,他们不把人才留下,人才都要跑去别的国家怎么办?

然后人才壮大了其他国家,他们反而一直落后,还要跟别国来买这个原本属于自己国家的发明,简直浪费钱又丢脸!

大臣们被骂得缩脑袋,哪怕想反对也不敢开口了。

毕竟英吉利那边很多人才跑到法兰西来,被他们收编,这些人压根不需要什么专利,就愿意把自己手里头的好东西奉上。

要是后边的人送上什么东西,他们作为专利要给奖励,前面这些直接献上的人不就吃亏了,会不会反过来觉得心里不痛快?

如果一开始没有制定这个规则,忽然有了,对前面的人就不公平了。

法兰西国王想了想,也觉得失去了最佳的机会,就只好把专利的事放下了。

康熙接到路易十四的信笺,正好在重华宫里。

他打开信笺,路易十四先用法语抱怨了一番,最后几句还用了写得奇奇怪怪的满文。

顾凝宸一看就笑了:“法兰西国王真的开始学习满语了?”

康熙也笑道:“他不学就要等着别人翻译,别人要是故意翻译错了,曲解了意思,那就麻烦了,还不如自己先学起来。”

路易十四的性格跟康熙有些相似,喜欢把所有事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不容许有任何纰漏。

哪怕两人只是笔友,偶尔互相透露点消息都十分重要,要是被人曲解的话,只是差了一点,都可能意思差个十万八千里,误导了他的判断。

所以路易十四开始学满文,康熙一点都不意外,甚至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事。

虽然路易十四写得还有点歪歪扭扭,没那么好看,不过在顾凝宸看来,这已经很不错了。

学的时间不长,能够写得出来,意思还能看得懂,显然路易十四也是个学霸,还十分勤奋。

康熙把信笺递给顾凝宸看了前面,还跟她说道:“他正忙着,朕还以为最近没时间写信给朕了。”

顾凝宸低头看信,听见这话疑惑地抬头。

康熙就道:“荷兰和英吉利之前不是打了一场,后来法兰西隔壁的奥斯曼帝国和罗马帝国也打了起来,法兰西就去分一杯羹了。”

两蚌相争,法兰西当然要去当这个渔人了。

他还跟奥地利、瑞典、西班牙等国家结盟,然后一起对外扩张法兰西的疆土。

扩张的速度十分快,等奥斯曼帝国发现的时候,自己的版图已经被法兰西蚕食了不少的一部分。

奥斯曼帝国可谓是腹背受敌,只能先跟法兰西合谈,给一笔钱让法兰西退回去。

顾凝宸一听就笑了:“这吃下去的版图,法兰西国王不可能轻易吐出来的吧?”

而且只给钱的话,就没什么诚意了,毕竟路易十四也不缺钱。

康熙点头道:“确实,法兰西国王拒绝了,这谈判是谈崩了。奥斯曼帝国只能兵分两路,大部分跟罗马帝国交战,一部分牵制住法兰西。”

顾凝宸点头,难怪康熙说路易十四正忙着,居然还有空闲写信来。

等过了一个月,康熙就收到消息,法兰西遭遇了历史上最大的寒流,农作物大片被冻死,再重新种一茬也不可能了。

寒流还没退去,冻伤冻死的百姓也很多。

法兰西国王十分头疼,先是跟其他国家买粮食来救灾,尤其是跟联盟的国家买,谁知道他们竟然坐地起价,抬高了好几倍的价钱。

于是这个同盟立刻就地解散了,法兰西国王气死了,也只好跟自己的笔友求救,希望能够卖一部分粮食让法兰西能够过渡一下。

被同盟在背后插了一刀,法兰西国王也挺惨的。

如今国内的粮食很多,尤其红薯和土豆大丰收,余粮相当丰盛。

当然康熙是有备无患之人,不可能有很多的余粮就一股脑去救人了,只给了法兰西国王要的最低数目。

这个数目不算多,仓库还给得起,也不会让仓库清空。

要是忽然需要救灾的话,也还是足够用了。

康熙命船队立刻启航去法兰西,都不需要那边先给什么,法兰西国王收到粮食后十分欢喜,让人带了信回来,以及满船队的黄金。

法兰西国王在信笺里还写道,说康熙是他最珍贵的友人。

康熙看了只笑笑,并没放在心里,还对顾凝宸道:“如今我们离得十万八千里,没有利益冲突,所以会是朋友。等什么时候,我们之间有了利益冲突,就不会是朋友了。”

顾凝宸看了他一眼,还以为康熙这么大方给法兰西送去一船队的粮食,是当这位法兰西国王是真正的朋友一样对待。

朋友有难,他就在不会损害自身利益的情况下伸出援手。

但是如今康熙却说两人不算是真正的朋友,只是没有利益冲突的时候还算是朋友而已。

见顾凝宸偷偷看自己,康熙就笑着道:“他和朕的立场不同,自然就不可能做永远的朋友了。不过如果法兰西国王能像如今这样井水不犯河水的话,倒也能把这段友谊持续得久一点。”

法兰西如今扩张版图,都是在欧洲那边,跟大清差了十万八千里,确实不可能有交集。

除非有一天,法兰西国王脑子一抽,要带着船队来攻打大清,可能那时候两人的友谊就原地崩裂了。

不过看路易十四虽然狂妄却不傻,占领大清那么远的地方干什么,又不好管理,还不如蚕食邻国。

欧洲那么大一片地方还没吃完,他不至于贪心得想吃那么远的地方。

尤其多了大清这么个实力强悍的盟友,出事的时候还愿意出手帮忙,康熙的人品过硬,路易十四更是不愿意轻易失去这个难得的笔友了。

法兰西被大清送的粮食,很是缓和了国内缺粮的惨状。

其他国家见大清居然出手,也就遗憾自己高价粮食没能卖给法兰西,大赚一笔了。

但是这个仇,路易十四都记在心里。

等法兰西休养生息了几年,他就立刻转头对这些忘恩负义的同盟国家下手,一个都没有落下。

首当其冲,就是抢了西班牙国王的继承权,推选了路易十四的孙子成为新国王。

哪怕欧洲不少原本的国家结成反法联盟,却依旧无法战胜法兰西。

当然,法兰西也在这场报复的战争上损失惨重。

不过这也是后话了,只能说路易十四也是有仇必报之人。

还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类型,而且对敌人狠,对自己更狠了。

比起路易十四休养生息,准备以后干翻其他人,康熙另外一个笔友,也就是波兰国王就要郁闷得多了。

他之前对上奥斯曼帝国,加入了反奥斯曼联盟,打得不可开交,也打了好多年。

最后战争也把波兰拖垮了,却不好后退,退一步就可能被奥斯曼帝国蚕食。

这时候俄国沙皇却提出要跟他结盟,加入反奥斯曼联盟当中,跟波兰一起打奥斯曼帝国。

波兰国王要是以前肯定一口拒绝,毕竟波兰和俄国是多年来的死敌了。

但是如今波兰被拖着走不了,急需有人尽快结束战争,犹豫一下还是答应了俄国。

他在写给康熙的信笺里隐晦提及此事,康熙见了还有些惋惜,摇头道:“这简直是与虎谋皮,俄国没安什么好心。”

不过康熙也能明白波兰国王的为难,这场仗拖得太久,把国家都要拖垮了。

如果不能尽快结束这场战争,彻底把奥斯曼帝国打败,波兰就得直接给拖死了。

俄国不是个好的盟友,可是波兰也没有其他选择了。

果然俄国加盟后都还没出手对付奥斯曼帝国,就要先跟波兰签订协议,要把之前波兰蚕食的国土还回来。

不然他们就要退出,不继续帮着攻打奥斯曼帝国。

这让波兰国王气死了,什么都没做就先要好处,不愧是俄国!

波兰国王只能先稳住俄国,提交了协议,让议会那边慢慢审核。

另外他让俄国参战,不进来的话,议会那边永远不会同意那份协议。

俄国原本就想意思意思,如今知道不能惹怒波兰,就只好捏着鼻子,带着一部分士兵进入战场。

奥斯曼帝国原本也是强弩之弓了,俄国的加入犹如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这场长久的战争终于走到了结束的时候。

趁着波兰虚弱的时候,俄国趁机大军压境,逼迫他们立刻同意协议,不然就要用强硬的手段让波兰点头了。

波兰根本毫无选择,但是这时候正巧俄国也遭遇了罕见的寒流天气,温度骤然降低,冻死人无数。

就连养着的羊群很多都被冻死了,更别提是其它牲畜和农作物。

俄国不得不退兵,波兰国王只觉得天助他也。

最有趣的是,这些年俄国人几乎都养羊了,种地的人很少。

这次突然受灾,地里的粮食冻死了,国库的粮食根本扛不住,俄国只能跟别国买粮食。

沙皇首先问的是康熙,后者只说已经给法兰西送过一次,仓库里没有余粮了。

这话也不假,毕竟粮食是有数的,多一点匀出去还好,不可能全部送出去。

俄国这边踢了铁板,只能问欧洲各国。

法兰西不用说,他们刚被大清接济,自己刚紧巴巴够,不可能支援俄国。

英吉利如今还没恢复元气,地主家也没有余粮。

其他国家大部分也养羊了,种地的都少,国库也刚刚好没有很多,根本不可能匀出来接济俄国。

俄国没办法,最后打了漠北蒙古的主意。

之前的蒙古族被分裂成漠北、漠南和漠西三部,后来漠南和漠西都归属到大清来了。

只有漠北一支不愿意归顺,还时不时犯境,让大清历代帝王十分头疼。

于是就想了个法子,把原本的漠西和漠南两个部族放在边境上,打退漠北这一支。

多年来也是这样不消耗大清士兵的情况下,让蒙古来对抗漠北一族。

漠北一族不可能单打独斗,他们的靠山就是俄国沙皇。

其实两边关系也没多好,不过漠北一族会出钱跟俄国买火器等物,族长还会对外说他跟沙皇的交情极好。

以前沙皇难得去解释,这时候俄国需要粮食。

漠北的族长不是说他跟自己关系不错,卖粮食过来给俄国不是应该的吗?

沙皇派使者去漠北,族长一听就傻眼了。

漠北这边能种的作物主要就是小麦,耕种的地方不算大,不过也算是能自给自足了。

除了种地之外,最多的就是放牧。

因为漠西和漠南养羊后,羊毛能卖给大清赚钱,漠北也忍不住心动了。

虽然他们跟大清不对付,但是做买卖这个,偷偷做的话,有钱不赚就是傻子了!

他们已经偷偷卖过几回,乔装打扮后都没人发现,自然洋洋得意。

卖羊毛赚的银钱不少,转头他们又买羊了。

羊群多了,羊毛还更赚钱,谁还要去种地那么辛苦?

所以漠北种地的人一年比一年少,这粮食就只能花钱去买了。

大清是不卖粮食的,互市里头也是如此。

他们只能偷偷去别国买,买来的价钱不算低,也不多,但是够吃就行了。

如今沙皇忽然要漠北接济粮食,还狮子张大口要了一个大数目,等于是他们手里头差不多所有的粮食。

族长都怀疑族里有奸细,不然沙皇哪里知道他们手头究竟有多少粮食?

如果粮食全卖给俄国,那他们吃什么?

有族人觉得,他们还有羊啊,杀羊吃肉就行了,粮食这个卖给俄国也能换一笔钱,到时候跟别国再买粮食就行了。

族长却明白,如今西洋到处打仗,能买粮食的地方已经越来越少了。

大清这边买不了,总不能绕去东南亚那边,他们也没有船队能运粮食回来。

他们真卖了这些粮食,后边就没得吃了。

这会儿才开始种地的话,勉强也能种出一季来,问题是没人乐意去种地了啊!

养羊赚钱要比种地轻松,赚得还多,傻子才继续种地!

没人种,粮食又买不到,那从哪里来?

但是族里其他人都想卖,族长最后迫于压力,也只能把粮食卖给俄国了。

不卖的话,俄国恼羞成怒找他们开刀,那该如何是好?

漠北这一卖粮,俄国立刻派人来搬运,转眼就把粮食全部带走,一点不留。

族长紧急联系之前买粮食的地方,全都不卖了。

毕竟各国的粮食紧巴巴的,哪怕真的有多,前面才拒绝了俄国,转头卖给漠北,是想被俄国恨死吗!

没粮食,说要吃肉的人却舍不得杀自家的羊群,毕竟这些羊养着才有羊毛能卖,吃掉了卖什么?

族人们都以为别人会杀羊,到头来谁都舍不得,于是也傻眼了。

康熙自然接到消息,俄国到处买不到粮食,于是就跟漠北那边买了。

说是出钱买,确实是出钱了,但是给的钱不多,跟强抢没什么两样。

这也在康熙的意料之中,俄国如今十分缺粮,不敢抢大清的,就只能抢其他人。

欧洲那些国家很多抱成团了,俄国要抢就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但是对漠北就不用了,毕竟漠北的族长还曾信誓坦坦说跟沙皇是过硬的交情。

既然有交情,低价卖粮食来接济俄国不是应该的吗?

漠北骑虎难下,也只能捏着鼻子压低价钱卖粮食了。

他们一卖掉,康熙就私下写信去波兰和法兰西,希望两位笔友能够帮忙说服欧洲其他国家,不管大国小国都不卖粮食给漠北。

两位笔友也知道漠北这一支给康熙带来无数次的麻烦,也不是让两国出兵帮忙打仗,只是给其他国家知会一声而已。

举手之劳,两人爽快答应,转眼就全部通知了一遍。

于是漠北的族长更加买不到粮食,族人又不肯杀羊,总不能干等着饿死。

族长就只能开始杀自家的羊群了,吃完后,其他族人再每家出一部分羊,好歹缓过这一年。

他还勒令其他人一起种地,还亲自先带着儿子种起来。

可惜愿意的人没多少,而且他们手里也没多少种子了,能种的地方也不多。

康熙得到消息后,心情相当愉快。

等漠西的羊群吃完后,不知道他们是重新种地,还是就此屈服于大清?

要真能这样,大清就能不费一兵一卒,把漠北也收归在版图之中了。

康熙笑了笑,万分期待这一天。

在这之前,他决定给漠北再找麻烦,让户部私下跟互市的商人提出,不收漠北送来的羊毛。

康熙也是知道互市的商人私底下收了漠北的羊毛,这也是在他的计划之内,所以并没有阻拦,但是如今就不一样了。

这简直是釜底抽薪,漠北的羊群养了这么久,费尽功夫,羊毛居然也卖不出去了。

粮食没了,羊毛卖不了,他们没钱就买不了种子,没种子就种不了地,那就没收成了。

族人就只能养羊,然后自个吃,也能支撑一段时间。

但是人不可能只吃肉不吃其他,估计撑上一段时间就要投降了。

顾凝宸知道后,只觉得康熙这一手实在高明。

就看漠北那边能撑多久了,有骨气点就多撑一阵子,没骨气的话,弄不好今年冬天的时候就有人要归顺这边来了。

毕竟归顺了也没什么不好,看漠西和漠南的,一样是蒙古族,如今跟着康熙吃香喝辣,日子过得美滋滋的。

蒙古还挖出了盐田,卖给朝廷就是一大笔的收入,还能养羊,然后卖羊毛,他们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

看得漠北那些人都眼馋了,听闻羊毛能卖钱,立刻就跟上,偷偷去互市卖了。

商人其实也能猜出他们的身份来,只是卖的羊毛价钱并不高,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都买下了。

如今康熙让户部来打招呼,他们自然不敢再胡乱收下,要被互市赶出去,那就得不偿失了。

这样一来,漠北可以说是四面楚歌。

之前日子过得好了,他们习惯了这样的好日子,忽然要回去当然不愿意。

自然这些人烧杀抢掠也是习惯了的,过不下去很可能就带兵南下。

但是如今的蒙古有火炮和火木仓,虽然数量不多,对付漠北这些人是绰绰有余。

光是来一发,地面炸出个大坑,就已经吓得对方瑟瑟发抖了。

漠北已经很久不敢来犯边了,来了也是送死,谁愿意呢!

哪怕手里有火木仓,却是俄国淘汰的老东西,还是火绳木仓,根本不是蒙古的对手。

果不其然,过了没多久,漠北就有人连夜偷偷到边境投降,只想要点吃的。

守卫自然不会轻易放人进来,谁知道会不会是陷阱。

他们一边送信去京城,一边把人关进大牢,然后发现对方吃得还挺欢。

对方还说是许久没吃过粮食了,只吃肉,吃得肚子难受。

这话搁后世就能叫凡尔赛,如今守卫们听着也不痛快,给的干粮就减半了。

不过减半也比没有好,这人在漠北不算富裕,身份也低,家里没几头羊,后来饿得厉害都被他吃掉了。

其他人家肯定不会让他蹭吃,对方饿得受不了就跑过来了。

他开了头,后边来的人就越来越多,全关起来后,发现都是沾亲带故的。

漠北的族长后来也察觉到族人少了,就让人晚上加紧巡逻,绝不能偷跑到边境另一边去。

可惜他越是阻拦,跑的人就越多。

毕竟吃的越来越少,地位低下的人已经没吃的了,不是饿死就只能逃。

最后除了跟族长还沾亲带故的,其他人几乎都逃光了。

没逃掉的就是被族长发现,然后当众处死。

当然这让人逃得更厉害,想拦都拦不住,甚至夜巡的一些侍卫都跟着跑了。

顾凝宸还想着康熙要怎么处置这批人,哪怕逃过来,也是因为没吃的。

回头在这边过得好了,也有吃的了,会不会偷了粮食又回去漠北了?

把他们留下,那就可能是养白眼狼。

不把人留下,全杀光了,那人数也太多了,还会给康熙招来非议,说是杀戮过深。

康熙摸着顾凝宸凸起的小腹,就笑着道:“他们特地来投奔朕,怎么能叫他们失望了?朕不会动手,不沾人命,也算是给孩子祈福了。”

但是他不沾手,不等于就真的大发善心放过这些人。

康熙的做法就是,投奔可以,那么漠北来攻打的时候,他们不管用什么法子,都要先取了漠北族长的首级回来才行。

他这边还什么都不给,只给一点干粮,武器是丝毫不会交给这些人。

然后就放他们回去,等成事后再回来。

康熙只需要等着,如果这些逃过来的族人成功了,那么漠北这一支就群龙无首了。

他们还等于是背叛了曾经的漠北,彼此之间都离心了,再不是漠北这一支的人了,才能够收编下来。

但是他们会成功,漠北的族长却不是吃素的,虽然死了,肯定也付出了大代价。

最后能活着的人不会太多,留下这么几个人还能彰显康熙的仁慈大方,也不成气候和威胁。

如果他们失败了,那只会两败俱伤。

漠北族长哪怕不死,那么这一支也会因此四分五裂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