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郭象(1/2)
一、郭象其人
(一)生平概述
郭象生于约252年,字子玄,河南洛阳人。年少时便展现出卓越的才理,对老庄学说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善于清谈玄理,在当时的玄学领域崭露头角,被赞誉为“王弼之亚”。
郭象的一生可谓丰富多彩。起初,他拒绝了州郡的征辟,选择潜心着述。这段时间里,他深入钻研老庄之学,不断提升自己的玄学素养。三十二岁时,他受邀参加贵无派领袖王衍为其四女儿与裴遐结婚举行的清谈会,并以主辩者的身份与清谈家裴遐对垒。这一事件标志着寒门出身的郭象得到了士族上流社会的认可。
然而,州、郡征辟他为佐史时,郭象却拒绝出任此职。据《晋书?郭象传》记载,他常闲居在家,写作文论自娱自乐。直到三十七岁,郭象被辟为司徒掾,正式步入仕途。在司空府中,他得到了东海王司马越的赏识,随后出任黄门侍郎,得以在皇帝身边参与机要事务,为司马越控制朝政助力。
此后,郭象的仕途不断发展。八王之乱后,司马越的太傅府掌握了朝廷实际控制权。四十一岁时,郭象就任太傅主簿,手握较大权力。永嘉元年,司马越率军离开洛阳,郭象作为太傅主簿随行。同年十一月,司马越在许昌自任丞相,郭象转为丞相府主簿。永嘉三年,司马越回师洛阳“清君侧”,并对宫廷禁卫军进行改造,由郭象兼管宫廷禁卫军。永嘉四年,面对刘聪、石勒等人的进攻,西晋王朝面临生存危机。司马越以讨伐石勒为借口,准备放弃洛阳东行。郭象再次作为太傅主簿随行。部队进驻项城后,司马越宣布自任豫州牧,郭象转任长史。最终,郭象于晋永嘉末年病逝。
(二)着作成就
郭象主要着作有《庄子注》《论语体略》《老子注》《郭象集》《碑论》十二篇等。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部分着作都已亡佚,存世着作仅有《庄子注》。
在玄学发展过程中,《庄子》成为了玄学的基本经典。魏晋时期,众多玄学家纷纷对《庄子》进行注解。郭象对《庄子》的注解并非简单的注释,而是借《庄子》来诠释自己的哲学见解,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
在《庄子注序》中,郭象对《庄子注》的篇目选择进行了说明。他以当时较为流行的篇目为例,认为这些篇目多为巧杂之作。于是,他删繁就简,只留下三十三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这便是后世流传的《庄子》。郭象的《庄子注》广泛吸收了当时各家《庄子注》的成果,综合各家之长,集其大成。在当时,它代表了玄学发展的高峰,在后世也取代了各家的《庄子注》一直流传下来。
郭象的《庄子序》与他为《庄子注》所作的序不同,是为《庄子》这部书所作的序。实质上是一篇《庄子》的提要,文中对庄子的哲学体系、历史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阐述,并简要论述了《庄子》的要点。
此外,据《晋书》记载,郭象还着有《碑论》十二篇。《隋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中均着录了郭象的《论语体略》。江熙在《论语集解》中将郭象列入为《论语》作注的十三家中,可见《论语体略》体现了郭象个人的思想体系,在东晋时为人所重视。郭象还着有《老子注》,文廷式《补晋书艺文志》中也有着录。另外,他还有《庄子音》《致命由己论》《郭象集》等着作。
二、郭象的哲学思想
(一)独化论
定义出处。郭象在注解《庄子?大宗师》时提出“独化”概念。在他看来,“独化”意味着事物的存在发展都是自我独立的展开,不存在任何造物主。如果要寻找事物赖以产生的根源,则推上去永无穷尽,无所结果,必然得出事物是自己产生和自己运动的“独化之理”。
诞生背景。魏晋玄学的发展与社会政治因素紧密相连。郭象所处的时代,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们思考的焦点。在对王弼“贵无论”和裴頠“崇有论”的反思与批判中,郭象提出了独化论,以调和名教与自然间的张力。
正始前期,正始名士与世家大族子弟对《老子》进行解读并基于玄学进行儒道融合。王弼提出“贵无论”,试图把名教纳入自然统率之下。此时竹林名士隐居山林,思考道家思想。正始中后期,曹氏与司马氏矛盾加深,竹林名士转向对老庄思想的研究,探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高平陵政变后,竹林隐士转变立场入世。西晋建立后,元康名士分为“贵无”和“崇有”两派。永康时期,八王之乱爆发,众多元康名士遇害。在司马越当政的西晋末期,郭象等小人物被委以重任。面对名教与自然矛盾调和的需求,郭象提出了独化论。
内容思想来源。郭象扬弃了王弼、裴頠“有”“无”思想。他认为“无”不是相对于“有”而言的,既不是“有”的“本”“体”,也不是“有”的消失状态,从根本上取消了“无”作为造物主的地位和作为“有”存在的超越性根据。同时,他也否定了裴頠“有”必须有所“须”、有所“资”的观点,认为“凡得之者,外不资于道,内不由于己,掘然自得而独化也”。郭象的“有”,是一个个独自突然发生和变化着的孤立个体,无根无源,互不相关,万物的生成、变化,既不需要外部的条件,也不存在内部的原因。
论证过程。郭象强调事物的生成、变化既不需要外部条件,也不存在内部原因,是一个个独自突然发生和变化着的孤立个体。“一者,有之初,至妙者也。至妙,故未有物理之形耳。夫一之所起,起于至一,非起于无也。”
(二)自然与名教的结合
郭象倡导自然与名教的结合,认为名教就是自然,自然与名教是合二为一的。名教即世界上存在的各种政策、伦理纲常等一切世间的教条和理论体系,自然则是不受任何约束的存在。在这种思想下,理论主张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让人们不要做无谓的抗争,同时克己复礼,使天下老百姓成为仁义之人。
郭象以其独特的方式调和了儒道两家的矛盾,为统治者有效运用纲常伦理与刑法礼教提供支撑。他肯定名教的存在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认为仁、义、礼、信和刑、君、臣等社会礼仪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时,他也反对只重形式而违反人情的假礼法。他认为社会制度、道德原则包含于人类的自然性情之中,德性的获得就在于适性无为、顺应自然。将名教寓自然之中,内化于心,兼取二者之优,这样就能达到社会的和谐。
三、郭象的历史评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