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科举放牛班,童生夫子教出进士三千 > 第237章 要空谈不要实务

第237章 要空谈不要实务(1/2)

目录

“咱们大梁科举,判文为第二场必考一科。”

“老夫虽然经义文章作得不好,但却十分醉心刑名之学,自然而然也十分关心判词的写作。”

“据老夫查看历年《皇梁贡举录》中的判科题目,发现其出题多从吏律下手,工律、刑律较少。”

“但在准备上必然全盘都要学,户律、刑律偏重部分即可,兵律鲜少考,但也好准备,而礼律则是中规中矩,没有偏重。”

“所以,我给你的建议是,把精力大多放在吏律、户律、刑律之上,工律、兵律、礼律则通晓《大梁律》条文即可。”

陈凡点了点头,心说这两天的功夫果然没有白费,这位是一上来就讲干货啊。

“判,断也。古者折狱以五声听讼,至之于刑而已,”

“秦人以吏为师,专尚刑法。汉承其后,虽儒吏并进,然断狱必贵引经,尚有近于先王议制及《春秋》诛意之微旨。其后乃有判词,”

“唐制选士,判居其一,则其用弥重也。”

张邦奇的这段话是说了判词发展的由来,陈凡这两天也有研究,这些他都听过,但听得却依然十分认真。

华夏断案的总结陈词,这个传统最早其实可以追溯到殷周时代。

到了汉代,因为儒家大盛,故而将《春秋》中的经义和事例引用作为断案的依据。

但真正判文大行于世,那已经是到了唐代。

到了宋代,进士、明经科皆不试判,虽然有明法科,但也在太平兴国四年废止。

后来也有设置,可最后都在徽宗时与其它诸科一样消亡。

到了元代,因为受到朱熹的影响,科举更是只有经义,亦无试判。

但大梁却不一样,自太祖始,因为出于官员治理的实际需要,所以在科举时重新开始试判。

“想要学习如何写判词,你要记住两点。”

“其一,简当为贵,什么叫简当为贵?就是叙事清楚,说理充分,文理通顺,逐字逐句要仔细斟酌,遣词用句极为严格。”

“其二,四六为文,乃为骈判,这是科场判词的规矩。”

说罢,他拿出陈凡那篇判词,笑着道:“你应该知道,你这篇判词的问题出现在哪里了吧?”

陈凡皱眉道:“既然是判词,难道不应该把事彻底说清楚嘛?然后再给出具体的判决意见,这才合理啊?”

“你说的这种叫【散判】,散判就是官府日常审理案子时,结案时写得判词。”

“记住,科场的判文,所重者乃是文采的呈现,只要对《大梁律》稍有认识即可,文笔华丽,必然没有大问题。”

“真正关于判决的部分,只需要尾句带上一笔即可。”

陈凡听得目瞪口呆:“那不是失之于空泛了?国家举士,乃是为国储材,好不容易有个接触实务的判文写作,最后还要写这些空泛的东西,那考这判词又有什么意思呢?”

“还不如直接考诗词歌赋。”

张邦奇并没有因为陈凡的话而生气,反而抚掌大笑道:“说的不错,朝中也有不少官员认识到了这点,最近确实有不少官员想要上疏陛下,请陛下将判词写作改为【散判】。”

“所以啊,我观你对《大梁律》还挺熟悉,这是好事,将来说不定你乡试、会试时不写骈判,改写散判了,你岂不是更加得心应手?”

“不过,现在你还是给我老老实实写骈判去。”

“若是不能让我满意,那点卯之事想必你也不好意思再提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