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豪掷三百万两!我对钱没有兴趣!(1/2)
第355章豪掷三百万两!我对钱没有兴趣!
《虫子》的大获成功,在李奇维的预料之中。
毕竟是百年后的经典之作,其创作风格和思维,完全不是这个时代的人可以想象的。
再加上李奇维自身科学第一人的影响力,想不出名都难。
而且现在欧洲又爆发大规模的战争,这也让小说有了更特殊的意义。
哪怕是在此刻的亚洲,小说依然造成了巨大的轰动。
倒不是因为它那隐含的反战思想,而是纯粹的好看。
因为好看,所以受欢迎。
《虫子》的精彩是不分民族地域信仰的。
不管是印度,樱国,还是华夏,所有人都能从中体会到科幻的精彩。
华夏,北平。
进入了民国后,整个华夏的气象与前清完全不同。
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更愿意与西方接轨,吸收西方文化。
因此,很多西方思想和文学作品也随之传了进来。
再加上李奇维十多年的教育培训,尤其是科学技术领域的推进。
可以说,关注西方科技的人才,比之前多了很多倍。
1915年5月,教育部。
今年34岁的周豫才,是教育部的佥(读签)事。
所谓佥事,就是分管各厅或者司的部分事务,地位略高于科长。
在民国政府中央体系内属于中下层官员。
因此,周豫才只能算混的一般。
他十多年前留学樱国,先是学习采矿学,然后又转行学医。
后来因为战争的刺激,深感学医无用,于是毅然弃医从文。
他在樱国留学期间,和华夏国内所有的有志之士一样,认为华夏要复兴,必须向西方寻求真知。
其中不少人把目光投向了科普科幻领域。
得益于李奇维之前创建的科技类报纸,现在的华夏,科学技术类文章也有了传播的土壤。
然而,李奇维的报纸瞄准的都是欧洲最前沿的科学。
因为太过高端,导致离普通民众非常遥远。
因此,大规模的科普就显得非常重要。
而科幻小说,又是科普手段中,非常受欢迎的一种。
很多进步知识分子,都大力翻译西方科幻经典作品,引进华夏。
甚至他们自己还亲自创作,只不过内容不敢恭维。
周豫才就是其中一员,他有很好的理学素养,是一个资深的科幻迷。
早在樱国留学期间,他就读过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
可以说,凡尔纳为他打开了科幻的大门。
周豫才读的津津有味,后来市面上能买到的翻译本,他都看完了。
急不可耐的情况下,他决定亲自翻译。
周豫才翻译了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地心旅行记》,并还在1903年出版了。
那时的他虽然只是籍籍无名的留学生,却为国内的科幻事业开荒拓土。
很快,他又接连翻译了好几部经典科幻作品。
甚至他自己也写了一个小短篇,介绍了居里夫人发现的镭。
今天上午,周豫才闲来无事,便准备三刷《虫子》。
他对自己的工作不是很开心。
当初要不是周子余极力邀请,他是不可能来这里任职的。
而且,在这里,以他的性格,受到了打压,前途无望。
周豫才已经决定,再过一段时间就准备辞职了。
如今国内的风起云涌,文学领域也面临变革。
自诩文人的周豫才自然不会错过这个精彩的大世。
这场变革的核心,就是对文学文字的改革。
号召所有人摒弃文言文写作,改用白话文。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在华夏普及文化知识。
文言文晦涩难懂,可以作为学问研究,但完全不适合日常写作交流。
想到这里,周豫才又一次被《虫子》所折服。
“李奇维果然是天纵奇才。”
“他竟然也用白话文写作。”
“虽然文笔差了点,但是读起来流畅丝滑,属于一流水准了。”
尽管周豫才心高气傲,谁都看不起,经常贬低其他人的文章。
但是面对李奇维的小说,他却挑不出什么毛病。
这篇小说绝对是他目前看过的最。
无论从任何方面评价,都是碾压其它小说的存在。
“我华夏果然是人杰地灵。”
“竟然能出了李奇维这样的人物。”
“科学一道碾压所有西方国家,哪怕是写小说,都能冠绝天下。”
忽然,周豫才又叹道:
“哎,可惜,要是他写的是针砭时弊的文章,那一定会更出彩。”
这时,办公室又进来一个人,笑着说道:
“我们的周大才子又在忧国忧民了啊。”
“说说,你今天想写文章骂谁。”
“哈哈哈。”
来人名叫许寿裳,今年才32岁,就已经是教育部的某司司长了。
而且据说马上还要高升。
和周豫才一对比,简直一个天一个地。
不过他和周豫才的私交非常好,两人早在南京教育部任职时就已经是好友了。
搬到北平后,又继续做同事。
因此,二人之间并没有上下级的那种客套,聊天和老朋友一般随意。
周豫才笑着说道:“我哪里有资格忧国忧民。”
“我现在只能沦落到看科幻小说了。”
许寿裳闻言很无奈地摇摇头。
他知道自己这位好友的脾气,可以说是刺头,在教育部根本就没几个朋友。
这种情况,又怎么可能继续往上爬呢。
许寿裳知道好友志不在此,也就不为他担心了。
他打趣道:
“嚯,原来是在看《虫子》啊。”
“怎么,难道连大名鼎鼎的李奇维教授的作品,你也瞧不上吗”
周豫才把书盖好,看着许寿裳说道:
“我怎么敢诽谤李教授的作品。”
“人家在各方面都远远超越了我。”
“说起来很可惜,当初李奇维回到国内时,我正在樱国留学。”
“等我回来后,他又去英国了。”
“可惜我一直未能见一面。”
“这种百年难出一人的天才人物,真想和他交流交流啊。”
许寿裳没想到自己这个一直高傲无比的好友,竟然也有承认技不如人的时候。
他笑着说道:
“现在国内可是都快把李奇维捧成文坛领袖了。”
“他的影响力太巨大了。”
“尤其是教育部,那些前清的遗老遗少们,几乎都承过他的情。”
“要是让李奇维来当教育部长,保证能让那些老油条们服服帖帖的。”
周豫才撇撇嘴,嗤笑一声。
“人家什么身份和地位,都已经在婆罗洲开始建科学之城了,还在乎一个教育部长”
“我看是上面想找人家打秋风吧。”
之前教育部范厅长出访欧洲,参加第二届布鲁斯会议的事情,部内都知道。
大家都猜测厅长是去找李奇维化缘的。
因为现在所有华夏人谁不知道,李校长对华夏教育事业简直就当亲儿子看待的。
不仅经常派人来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且为华夏和欧洲牵线搭桥。
引进很多西方的知名教授,前来华夏讲学。
可以说,完全是一片赤子之心。
更甚的是,范厅长回来后,脸色大喜,宣布李奇维教授将会想办法解决教育部的资金问题。
正是因为这个消息和成果,当年的范厅长,如今已经是范副部长了。
许寿裳看到老友这个臭脾气,只能无奈道:
“你呀你,嘴巴要是不这么毒,早都前途光明了。”
周豫才毫不在意,他只在乎自己骂的爽就行。
“对了,你来做什么,我刚刚看你着急的样子”
许寿裳一拍脑门,连忙道:
“光顾着跟你扯淡了,差点都忘了正事。”
“刚刚得到的最新消息,现在国内都快吵翻天了。”
“你看看报纸吧。”
说罢,许寿裳将最新一期的《申报》递送给周豫才。
只见头版上一个大大的标题:李奇维教授豪掷万金,竟然捐给欧洲人!
哗!
国内沸腾了。
国外更沸腾了。
原来李奇维在昨天公开宣布,他将把从小说《虫子》中得到的作者收益,全部捐给国际红十字委员会。
这些款项将用于帮助那些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的人。
其中,李奇维特别强调,捐款资金必须优先用于失学儿童及其教育。
而且红十字委员会必须公布所有款项的使用明细和用途。
否则,他将保留追回的权利。
对此,红十字会国际委员会公开表示,他们将引入第三方的监管机构。
专门监管这笔资金的使用,保证其用于和平事业。
保守估计,本次的捐款将高达5万英镑,绝对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消息一出,整个欧洲都被震惊了。
虽然5英镑是一笔巨款,但是对于欧洲那些百年家族来说,并不算特别多。
那些大富豪、大公司,几乎都可以拿出来。
但是能拿出来,和能愿意捐出来可不是一回事。
5万的资产和5万的现金也不是一回事。
最重要的是,捐款的是李奇维,一个华夏人。
这是何等高尚无私的品质啊。
一时间,所有人都对李奇维赞不绝口,崇拜有加。
“上帝啊,布鲁斯教授的胸怀也太宽广了。”
“他不仅写文章写小说呼吁和平,甚至还积极捐款,拯救那些被战争伤害的人。”
“他的道德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耀眼而温暖。”
“他是一位真正的国际主义者,博爱的科学家,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
“布鲁斯教授的伟大人格,给这个该死的战争,带来了一丝希望和曙光。”
“.”
紧接着欧洲各国都公开发文,感谢李奇维的善意之举。
英国政府更是直接说道:布鲁斯教授永远是英国人民的好朋友。
剑桥大学、伦敦国王学院的领导们,更是羡慕的流口水了。
“要是布鲁斯教授能给学校也捐这么多该多好啊。”
“上帝啊,那可是5万英镑啊。”
当然,他们也只能想想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