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读书是为了什么?(2/2)
此为半年期,半年一选定,分出各种学习进度,然后分班实行,综合成绩合格者升级,不合理者留级,之后每年一大考。此外,学校管理制度沿袭军制,每天朗读课完成后,均沿操场排队列跑步四里,体力不支者可为可改为走路。身体残疾者,可酌情对待。
半月需匀出一日讲授各地风土人情以及各种习性,此外还有各种歌赋诗集。
“皇上这是要教授出什么人才?”赵院长合上批注表,问向其他五位院长。
“我等不知啊,按理说,教授四书五经在认知范围内,种地养殖也在范围内,然后算学医术,还要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
这,有些像半耕半读的措施,不过其中又加上各种军制队伍跑步,这好像和行军差不多。陛下这是想教出全能人才来?”
众院长齐齐摇头,在他们看来,这些孤孩只要男的会识字种地,懂些算学,女的会养殖,纺织,动些算学,等出师后,国家再安置一些田地,两三年后,就基本可以过的很好了。
可是皇上并不满足这些,他还要这些孤孩会行军队列,会基本医术,还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这是不是就显得有些多余了。
“依我看,今上常出奇思妙想,这些事情还在常理之中,我等还是依照这些给个章程,然后复交皇上实施如何?”
就这样,在皇帝和六院院长的反复商讨下,在六月份时节,第一批孩童依照年龄分了十三个年级,从最小的未满一周岁开始,然后一岁一个年纪,一直分了十三个班。
两仪殿内,李恪坐在案桌上看着学院院长上的关于教科书的奏折,也就是关于教授孩子学习进度的奏折。
李恪还记得,这些刚开始的奏折里,这些院长纵然是知道这些孤孩以后不一定会参加科举,但还是对于经史子集方面的教育有着过分的偏执,他们甚至一度想上林苑书院,在对这些孩子的教育中,除农事所用时间外,全部都学经史子集,并且还隐晦提出,将来这些人或许可以是科举的主力。
对此,李恪自然是不屑一顾的。
按照他们描绘的美好蓝图下,只要能让翰林院的翰林来教授这些孩子,那这些孩子将来肯定在科举的道路上前途不可限量,甚至如果教的好的话,十年后的科举取士,每年至少能占科举成员的一半,到时候科举士子有一半出自皇帝门下,那岂不是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