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芳明1128 > 第573章 陆权应对

第573章 陆权应对(1/2)

目录

天会六年四月初,金国皇帝完颜吴乞买接到密报,韩州(四平)一带虽有重兵把守,但周边的契丹遗民和宋朝探子频频活动,试图策划劫囚事宜。此地接近辽东前线,舟山军在辽地的行动也日益活跃。为了确保对赵佶、赵桓等宋室俘虏的绝对控制,完颜吴乞买决定将他们转移到更为安全的五国城(佳木斯),并加强看守。

「韩州还是靠近南蛮,五国城才是大金的坚固后方。」完颜吴乞买在辽阳宫廷上说道。他的命令下达后,数百名金兵护送着宋室俘虏日夜兼程北上。赵佶在马车中垂泪叹息,赵桓则愤懑不已,但无奈反抗无望。

与此同时,江陵赵构派来求和的使者洪皓抵达辽阳。洪皓带来了赵构的亲笔手书,信中措辞卑微,完全不称宋帝,仅以「康王」自称,表达愿意以臣子之礼向金国称臣。完颜吴乞买阅后不置可否,却将信递给完颜宗幹,示意由其应对。

完颜宗幹看到信后冷笑一声:「好一个康王,既然称臣,怎不见他派人剿灭江南的逆贼?指使舟山海寇侵扰辽南,烧杀我大金百姓,此等冒犯,岂能轻饶?」

完颜宗幹心中已有计策,决定借此机会试探南宋是否会对舟山明教动手。

为了让洪皓明白金国的态度,完颜宗幹决定拿赵构的五哥、最早送来金国为人质的肃王赵枢开刀。他命人将赵枢带到辽阳大殿,当着洪皓的面厉声质问:「你江南国主康王称臣,却纵容舟山明教海寇肆虐,烧杀掠夺,甚至侵犯大金疆土。这难道不是你们的官方行为?」

赵枢浑身颤抖,连连喊冤:「大…大太子明鉴,方妖女与宋廷素无关联,乃是一股独立叛乱势力,与我大宋无干!」

完颜宗幹冷哼一声:「无干?她那个定海郡主的旗号难道不是你父皇御赐的?若无宋朝暗中支持,那区区海寇女贼如何能有如此实力?肃王,你在大金多年,理应知晓我大金威严。今日便用你的性命,警告你南朝那位‘康王’,让他知道后果!」

他一挥手,侍卫将赵枢拖出殿外,洪皓大惊失色,跪地哀求:「大太子息怒,肃王乃宋室宗亲,此举恐伤两国和议根基!」

完颜宗幹却毫不动容:「若宋廷真有诚意,便剿灭江南明教。否则,议和便是痴心妄想!」

片刻后,殿外传来惨叫声,赵枢被斩首。侍卫提着他的头颅回到殿中,血滴在洪皓面前。

完颜宗幹命人将赵枢的人头装入木匣,交给洪皓,并说道:「将此物带回给你家康王,让他知道,若不剿灭江南明教,下一个便是你们江陵的行在!」

洪皓额头满是冷汗,颤抖着接过木匣,暗自叹息:金国的这一手既是杀鸡儆猴,更是步步紧逼。明教势力虽与宋廷无关,但朝廷若不剿灭,恐怕议和无望;若剿灭,又恐引发内部纷争,进退两难。

完颜宗幹见状,冷笑着补充道:「回去告诉康王,十旗天兵的怒火不会久等。他若真愿臣服,就擒了你们叛逆的定海郡主履行和亲!」

洪皓心中沉重,却只能唯唯称是。他带着赵枢的人头和金国的威胁启程回宋,心知此行可能掀起一场更大的风波。

赵佶和赵桓等人押往五国城后,金国彻底巩固了对宋室俘虏的掌控,同时借助这一举动向南宋施加了空前的压力。辽东战局暂时僵持,而金国则将矛头指向赵构,希望借助宋人内部的矛盾化解其威胁。

此时春雨初歇,沧州城内,金国皇帝完颜吴乞买的诏令被贴在城墙之上。

「凡滨海五州,沿海村庄,毋许存留!一律迁徙至内地三十里外,房舍尽毁,田地尽荒。敢违者,族灭!」

军中统帅完颜昌、完颜宗辅、完颜闍母接旨后,立即下达命令,催促各自部属展开行动。三路大军浩浩荡荡出城,分头沿海岸线和潍水一带推进,所到之处,平静的乡野被鲜血和火焰打破。

泥沽寨靠近沧州宋辽边境的海边,是一个以打渔和小规模盐贩为生的村寨。这里的村民对外界的变化并不敏感,直到金军骑兵冲入寨子时,他们才意识到噩梦来临。

金军的号令如雷贯耳:「奉皇旨,迁界禁海,全寨迁徙内地!违者灭族!」

寨子里年长的村正跪地哀求:「军爷开恩,泥沽人世代靠海为生,离开这里必无以为生。」

金军统领不为所动,他挥手示意手下放火烧毁寨子的渔船和盐灶。一夜之间,泥沽寨的几百口人被迫拖着家当离开故土。那些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因无法承受长途迁徙而死在路上,剩下的村民则被押往沧州城外的荒野安置。

马谷山不大,但山中有不少隐秘的村落,依靠打猎和偷采盐资源生存。金军奉命扫荡此地,以清除潜在的抗命者和逃亡者。

金兵进入山谷时,许多村民已经逃入山林。完颜宗辅下令封锁山口,命弓箭手燃烧山林,将村民逼出来。浓烟滚滚,山林中隐约传来惨叫声和哭喊声。最终,逃出的村民被押送至沧州的迁界集中地,整个马谷山变成了焦土。

沧州南部,一个名叫陈家湾的小村庄。村里百余户人家,世代以捕鱼为生。

这一天,完颜宗辅的亲兵率先抵达,村外的田野上扬起滚滚烟尘,接着便是金军的铁骑闯入村中。未及片刻,嘶喊声、哭喊声、火焰燃烧的噼啪声混杂在一起,直冲天际。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军爷饶命啊!俺们一辈子种地捕鱼,何罪之有?」

完颜宗辅策马而立,冷冷地说道:「奉皇命,迁界禁海,此地不得存人。违者,以叛国罪论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