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陆权应对(2/2)
他随即挥手,亲兵将老人推倒,刀锋闪过,鲜血溅在泥地上。村民们见状,纷纷跪地求饶,但金兵毫不留情,将整个村庄付之一炬。
有少部分人试图逃跑,却被埋伏在村口的骑兵射杀。仅仅半个时辰,陈家湾已经化作一片废墟,所有幸存者被强行押往内地。
马家庄镇位于滨州沿海,是一个重要的盐贩集散地。金军一到,当地的盐商和百姓就意识到大祸临头。许多人试图带着家财逃走,却被金军拦截。
镇上的盐仓被烧毁,商铺被洗劫一空,所有房屋都被拆除。镇上的百姓无论贫富,一律被驱逐到三十里外的荒地安置。从此,马家庄变成了一片荒芜的废墟。
宁海镇是滨州最大的渔港之一,几乎每户人家都有渔船。金军到达后,港口立刻被封锁,所有渔船被集中拖到海滩焚毁。
镇上的居民被强迫离开,但他们的反抗比其他地方更为激烈。几个渔夫试图用鱼叉袭击金兵,但被弓箭手当场射杀。剩下的居民眼睁睁看着金兵将他们赖以为生的渔船付之一炬,无奈背井离乡。
博昌镇地处内陆,虽然不直接靠海,却是青州盐业的重要转运点。金军的到来打破了这里的宁静。
博昌镇上的盐商被指控私通舟山军,其盐业工坊被封闭,存盐被扣押。镇上的青壮年被编入苦役队,用来帮助金军修建迁界防线,年迈的居民则被驱逐至内地。
淳化镇以鱼盐贸易闻名,与济水下游的各村镇往来频繁。金军到达后,镇上的鱼盐贩被控「资敌」,当场处决了几名被指控为「密通舟山贼」的商人。
随后的几天内,镇上的居民被清空,所有船只被拖上岸焚毁,鱼盐工坊也被彻底拆毁。
广陵盐务是青州沿海最大的盐业中心。这里的盐田在金军到来之前已经是舟山军秘密支持的重要资源之一。
金军封锁盐田,将所有盐工驱逐,并强行填埋了盐池。盐务的负责人被押送至燕京治罪,而剩下的盐工则被遣散到内地的荒野,彻底断绝了广陵盐业的生产。
在潍州沿海,一个富庶的小镇潍河口,同样遭遇灭顶之灾。镇上的百姓听闻金军即将到来,试图组织抵抗,但缺乏武器的他们根本无法与全副武装的金兵抗衡。
完颜阇母带着大军冲入镇中,将反抗者的尸体钉在城门上示众。他下令:「一人不迁,灭一族!所有房屋、船只,统统烧毁!」
镇上的百姓在刀剑威胁下,被迫放下手中的渔网与农具,背井离乡。他们哭喊着,牵着孩子和老人,拖着简陋的行李,步履蹒跚地向内地走去。回头看时,家园已经在火焰中化为灰烬。
昌邑县郊外有许多依靠盐田和渔业的小村庄。金军到达后,挨家挨户搜查,将所有可以用来制作盐或捕鱼的工具集中烧毁。
村庄被清空,金兵在村口立下石碑,刻上「迁界禁地,擅入者死」。整个昌邑县沿海变成了无人区。
密州沿线,金军的暴行更为凶残。完颜昌亲自率军巡视,每到一处,亲兵都先张贴皇帝旨意,然后放火焚烧村庄,将百姓押走。
有一处小渔村的百姓试图逃入深山,然而完颜昌早有布置。他派出部队封锁山路,将这些人全部围困在山谷中。最后,金军放火焚山,浓烟滚滚,直冲天际。那些百姓无处可逃,大多葬身火海。
金军的迁界禁海政策在沧州、滨州、青州、潍州的每一个角落都掀起了腥风血雨,沿海村镇成为一片废墟,盐业和渔业几乎全面停滞。
从潍水下游到渤海之滨,金军铁骑所到之处,火光冲天,尸横遍野,百姓流离失所。大金以此来切断舟山军的物资补给线,同时巩固沿海的军事防线,但对整个社会经济的破坏却是毁灭性的。
沿海一带变成了人间炼狱。沿海三十里之内,无数村庄被夷为平地,田地荒芜,数以万计的百姓被迫迁入内地。这些人中,许多人在迁徙途中因饥饿、寒冷或疾病而丧生,活下来的人也大多贫病交加,苦不堪言。
与此同时,金军也对沿海的船只进行了全面清理。凡是能出海的船只,不是被烧毁,就是被拖走收归军用。整个沿海地区陷入了彻底的封锁,曾经繁忙的渔港与商埠,如今只剩下废墟和残垣断壁。
完颜昌将此事的执行情况上奏完颜吴乞买:
「皇帝陛下旨意已然彻底执行,旧宋地沿海三十里之内,已无百姓存留,亦无舟船可用。滨海之地现为荒野,舟山贼寇无粮草、无补给,难以登陆,已无后顾之忧。」
完颜吴乞买闻奏大喜,当即传旨嘉奖完颜昌、完颜宗辅、完颜阇母等人,并下令加大对燕京金工院的投入,督促尽快研制出更为先进的武器,以彻底解决舟山军的威胁。
然而,在沧州南部的荒野中,一队逃难的百姓却在夜色中偷偷向东而行。他们中有人低声说:「早就听说东海的舟山军庇护百姓,早几年去北海道和大琉球的人早已得到地契日子滋润得紧,我们现在逃难能活命就不错了哪有后悔药。」
火焰燃尽了村庄,却未能燃尽百姓心中求生的希望。而金军这场看似成功的迁界禁海行动,是否真的能够彻底解决问题,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