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芳明1128 > 第598章 宛陵天意

第598章 宛陵天意(2/2)

目录

次日清晨,戚方巡视营地,见烧毁的粮草、满地的尸骸,不禁勃然大怒。

「胆敢劫我营寨!城中狗官可恶至极!传令,加紧攻城,决不能放过这群蠢蠢欲动的鼠辈!」

戚方命人用竹木编缆,搭建浮桥渡过护城河。浮桥未及搭成,他又令贼军排列抛石车,飞石如雨点般砸向宣州城头。

李光早有准备,命军士用竹竿编成帘状,覆盖城墙,以抵御飞石冲击。巨石砸中竹帘,竟被反弹回地,落入贼军中。见状,城头守军士气大振,城外贼兵却愈加疲惫。

三日苦战后,戚方攻势始终无果,粮草亦告急,只得率军撤往宁国方向。宣州城内百姓望见贼军退去,齐声欢呼。

战事稍缓,李光却未露喜色。他退回府中,将匕首放入枕匣,与家人说道:

「戚方贼寇退去,城内虽安,但恐他日卷土重来,宣城未必能长保。我若守城不成,必以身殉。若见有人前来取此匕首,便是城破之时,你等亦不可落入贼手,当随我一同自尽。」

家人闻言,皆掩面痛哭,却不敢违抗。

此后数日,城内忙于修整城防,李光每日巡视城头,召集士绅商议抗敌之策。城外,戚方退入宁国后,整顿兵马,誓要再战宣州。

刘晏率七千厢军至宣州城南,闻戚方军扎营城北,当即提大杆刀,率亲兵数百,自城南绕至城西,疾驰北门,直奔戚方中军大帐。未及片刻,刘晏已冲至贼营外围,挥刀喝骂:

「戚方,你这厮!马家渡战败后,竟甘为明贼走狗!今日刘某要活捉你,送回临安,千刀万剐!」

戚方闻声,惊怒交加,急出帐披甲上马,挺枪迎战,大叫道:「刘晏!你不过是高俅一条走狗,今日谁胜谁负,还未可知!」

二人于营前交锋,刀枪相击,火星四溅,斗了十余合,刘晏刀法凌厉,戚方渐露败势,不得不拨马退走。

刘晏见戚方退去,心生得意,拨马单骑追击。未料戚方见宋军人数不多,遂于骆驼山设下伏兵,待刘晏孤军深入时,截断归路。戚方率偏将龙随折返,二人挺长枪迎战。

刘晏见状,毫不畏惧,大喝一声挥刀劈来,与二人斗得难分难解。龙随枪法迅猛,与戚方一左一右夹攻刘晏,战至二十余合,刘晏力渐不支,只得拨马退至天宁寺前。

不料刘晏所骑战马蹄陷泥淖,挣脱不得,刘晏翻身下马,持刀步战,左斩右劈,竟连杀贼众数十人。贼兵见其勇猛,不敢近前。戚方见状,冷笑道:「刘晏,你虽英勇,也不过是孤身匹夫,今日难逃一死!」

戚方与龙随下马夹击刘晏。三人步战于寺前空地,斗了十余合,刘晏渐显疲态,稍有疏忽,被龙随一枪刺中左腿。刘晏大喝一声,倒地不起。

戚方上前冷笑,长枪直指刘晏胸膛,喝道:「如今还嘴硬么?早降便罢!」

刘晏怒目而视,骂道:「贼子,今日死于你手,来日自有忠臣良将取你狗命!」

话音未落,戚方一枪刺入刘晏胸口,鲜血飞溅,刘晏长叹一声,气绝身亡。

刘晏于天宁寺外战死的消息传至宣州城,守军士气大衰。戚方部将龙随率人将刘晏首级悬于长矛之上,沿宣州城外游走示威,城内民心惶恐,四散奔逃。

知府李光站在朝京门城楼上,看着城外明教旗帜与戚方军队的整饬阵列,眉头紧锁。他对幕僚叹息道:「刘晏尚且不敌,宣州虽有城墙,亦如空壳。天命不佑,难保此地矣。」

第三日午后,正当戚方部依旧列阵于城下之际,宣州东墙忽然传来轰然巨响。土墙在连日的雨水冲刷后,自然塌陷数十丈,露出一道豁口。戚方闻讯,立刻指挥第四师调整兵力,兵分三路,迅速逼近豁口。

李光得知东墙塌方,先派人抢修,却因土木破旧,难以补救。他无奈下令严守其余城门,亲自督战。但城内守军早已士气低落,有不少士卒逃跑,剩余者也只是苟延残喘。

戚方指挥贼军从豁口长驱直入,明教旗帜插上城墙,城内守军未作多少抵抗即四散奔逃。

李光见城已陷,回到府中,拿出匕首,沉声对家人说道:「大势已去,我在此地守了两载,已无颜见祖宗和朝廷。你等随我殉节,以免辱身。」

然而,其家人劝道:「老爷若殉节可成忠名,然我等妇孺何罪?今戚方虽为贼,亦受明教节制,其军纪远胜乱军,或可保全城民。」

李光叹息良久,终究不忍,遂命家人速速出城投降,而自己则饮酒至醉,自缢于书房中。

戚方入城后,召集众将说道:「城已得手,切勿伤民扰市。入明教者,当学舟山军军纪。若有违令者,军法从事!」

虽城内居民惊慌不安,但戚方部多是新近归附明教的原宋军,虽难尽如舟山军整肃,但在戚方的严令下,也未敢公然扰民抢掠。

戚方直入州府,搜寻知州李光,却见李光已于府内悬梁自尽,遗书一封放于案上,写道:

「宣城守御,鞠躬尽瘁,然贼势难挡,愧对朝廷。老夫以死明志,愿后世忠臣知我志也。」

戚方见此,冷哼一声「安息吧你,宋朝不值得!」

宣州既定,戚方遣人整修崩塌的东墙,同时派信使向常州陆行儿报告战果。其间,戚方对庞荣说道:「此地得天意助而成,然润州兀朮之兵未动,南下之势未止。我等虽暂得宣州,实不敢懈怠。」

庞荣拱手道:「教主之令在前,我等必不敢妄动。只待润州消息,再议进退。」

宣州城内,百姓见明教军纪尚算严明,心中稍安。而明教北路军势力,也随着宣州之得,更深地扎根于江南大地。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