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芳明1128 > 第702章 第七〇〇章 钟山长陵

第702章 第七〇〇章 钟山长陵(1/2)

目录

天光微熹,东风吹拂着润州城头的旌旗,将士的甲胄在晨曦中闪烁寒光。随着一声号角响彻江天,二万五千精锐明军从北固山下的军营出发,沿着京口古道浩浩荡荡开往金陵。

方梦华立于日月帅旗前,远眺前方的大道,心中沉稳而坚定。这一次,不是溃败逃亡,而是堂堂正正地入主六朝故都,开创新的时代。

「近卫团,全军前进!」方杰一声令下,五千精锐如疾风掠过,长枪如林,步伐整齐划一。作为舟山军的核心亲卫,他们不仅是方梦华的最强盾牌,更是显示国威的旗帜。

百花团的女兵紧随其后,梁红玉和种鱼儿披甲执鞭,神情冷峻。她的部下个个弓刀在侧,宛如出鞘的利剑,队伍中更有数百名新编制的火铳手,这是明军中最早全面推行火器化的部队之一。

弓骑团的刘锜策马行于左翼,目光锐利,部下皆是骁勇善射之士,策马如飞,箭矢精准无比。这支部队曾在辽南和扬州一战中立下赫赫战功。

重骑团的彭无当则镇守右翼,披挂重甲,骑兵如钢铁洪流,马蹄声震动大地。这支部队曾在太湖一带剿灭刘光世残部。

少年神机营的李宝骑乘阿拉伯马,背后是他的年轻部下们,这支部队配备的是精钢弩、连发火铳,行军途中不时演练,各个神情坚毅。

回春营的陈妙贞则带领着她的军医与后勤部队,这支部队的行囊里不仅有药草、绷带,还有战场急救的新法,是舟山军不可或缺的力量。

卞五儿带着警卫营穿梭于大军之间,巡查行伍,确保行军秩序井然。他手中拎着一柄钢鞭,谁若胆敢违纪,当场处置。

谛听营的小丁子则带着一批斥候前出,沿途侦查,确保不被敌军伏击。他的身影穿梭于山林之间,如鬼魅一般消失无踪。

陆军四个师长俞道安、邓荣、李天佑、司徒芳各自指挥部队,行军严整,气势恢宏。他们分别统领着明军中最为稳定的步兵与攻城部队,这些部队不仅在野战中无往不利,更能发挥坚城攻坚的优势。

海军的李海、呼延庆、郑世昌三位旅长则指挥着舰队沿着长江同步推进,他们的战船沿江护送,确保补给线不受袭扰。金陵城东南有秦淮河,若有需要,明军的战船可沿水路直抵金陵城下。

这是一场不同以往的进军,不是逃亡,也不是袭击,而是一场堂堂正正的王者之师入主。二万五千中央明军,旗展金陵,震动天下。

方梦华骑马走在行伍前,望向远方的天际,金陵的轮廓渐渐浮现于晨曦之中。这座古老的帝都,即将迎来新的主人。

午后驻扎的钟山,松柏参天,陵园在微风中显得肃穆而宁静。长陵之内,整齐排列的墓碑与衣冠冢,无声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来历与鲜血的代价。

方梦华策马而行,目光扫过一块块碑石,心中感慨万千。这片陵园的建立,并非单纯为了祭奠,而是一场慎重的宣示。

她记得当初吕将向她进言:「主公,乱世之中,想要让人真心追随,不光是靠利益,还要让他们相信——这片基业能长存,而他们的牺牲有意义。」

的确,历史上太多流寇草莽,无论如何轰轰烈烈,最终都像江水过眼,只留下几笔注脚。而真正能够长存的国家,从来不只是强权的结果,更在于有一个能够让人信服、愿意托付生死的信念。

这座陵园不只是给死者的纪念,也是给生者的承诺。方梦华清楚,唯有让人相信大明国不会像流寇一样昙花一现,才能真正凝聚力量。

这里不仅是墓地,更是一面旗帜,一种对天下人的宣告——我们不走,不逃,不是昙花一现的乱臣贼子,而是真正要在这里立万世基业的明君。毕竟流寇不可能费力修墓等着守不住逃走后被敌人刨掉自取其辱。

方梦华牵马在陵园中缓步前行,看着那一块块刻满名字的石碑,心中微微一震。这里记载着的不仅仅是战争的伤亡,还是这个国家诞生的血与火。

「宋朝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不记得自己来路的国家,是站不住脚的。」她喃喃道。宋室软弱,不是因为没有忠臣,而是因为那些忠臣的血,最终只是化作风中尘土,被世人遗忘,被后继者践踏。

但在这里,不会。

「以后每一位明国的子民,都要来此祭奠,让他们知道这个国家的根在哪里。」她望向远方,语气坚定。这不只是军人的墓园,这是国家的记忆,是历史的血脉。

在这个时代,普通士卒的生命或许卑微,但每个人都希望死后能有归宿,甚至能在来世获得荣耀。而能够陪葬皇陵,与天子同眠,对任何士兵而言,都是一种无上的光荣。

「过去的朝代,士卒战死后不过是埋在乱葬岗。」方梦华回忆着。「但从今日起,我们明军的每一个战士,若战死疆场,便能在长陵留下一块牌位,让后人永世不忘。」

这是她对麾下将士们的承诺,也是明国军魂的核心。

长陵主坛上,香烟袅袅升起,彷佛将生者与亡者的世界连结在了一起。

方梦华站在主坛之前,目光扫过摆放整齐的骨灰坛与衣冠冢,心中沉重。这座陵园,不仅仅是祭奠过去的亡魂,更是一个国家的基石与记忆——它提醒着所有人,这片土地曾经洒下多少鲜血,这个国家是如何从烈火与屠戮中站起来的。

「圣公在上,汪长老、郑魔君在上,若非当年你们,我今日如何能立于此地?」

她缓缓跪下,双手拈香,虔诚地叩首。

方腊是她的兄长,是这场浩劫的开创者,也是她身上这一切责任的源头。若没有方腊和汪末泥的决心,摩尼教不会走上这条路;若没有郑山临终赠圣火令牌,她也不能如此顺利接掌教主——这是她的来处,是她的根。

燃香祭奠过后,她站起身,转身来到方七佛与方五相公的墓前。这两位北路军的战将,以他们的牺牲换来了南路军与舟山军的崛起,没有北路军顽强抵抗拖住宋军四个月,自己如何积蓄足够的力量东山再起。

「七佛兄,五相公,若你们泉下有知,当知今日之大业,绝非徒然。」

她郑重地焚香祭拜,而方杰也走上前,在父亲方五相公的骨灰坛前沉默良久,最后深深地磕了三个响头。

方敏的目光落在方腊的骨灰坛前,轻声道:「父亲,母亲……二哥,敏儿不孝,今日才来祭拜。」

她跪在方腊与邵仙英的灵位前,双手颤抖地将三炷香插入香炉,缓缓伏地叩首。她的母亲,红莲佛母邵仙英,曾是摩尼教的圣后,亦是当年方腊身旁最坚强的支柱。然而,最终她却为了救自己而丧命——这份恩情,她永远无法还清。

「母亲,女儿还活着,还记得您的嘱咐……我们的家,还在。」

她轻轻闭上双眼,任凭泪水滑落。

一旁的邓荣则来到汪末泥的墓前,双手持香,深深一拜。当年,他与汪末泥曾远赴西域,千辛万苦将摩尼圣火迎回江南——如今,汪末泥已经长眠于此,而他却仍在战斗,仍在践行当年汪长老所坚持的信仰。

「长老,弟子回来了。」

俞道安等人则各自寻找他们熟识的故人墓碑,纷纷上香祭奠。这不仅是为了缅怀英灵,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应该记住,今日之光明,是由多少亡魂换来的。

陵园内,低低的诵经声响起,香火缭绕,天地之间似乎只有这片陵墓与这群站在历史交汇点上的人。

最后,方梦华站在祭坛中央,环视着四周,语气低沉却坚定:「你们的血,不会白流。今日之祭,不仅是追思,更是誓言——此国必存,此志不灭!」

风起,松涛阵阵,彷佛远方的英灵正在回应。午后的阳光穿透林间,洒落在长陵内环绕而建的英魂长廊上。这条长廊沿着陵园的外围自内而外旋展开,时间的流向便如这长廊的走向一般,从最初的方腊起义一路延伸至今日。

方梦华缓步踏入长廊,周围是参差错落的石碑与壁画,每一段历史都被镌刻在这里,犹如时间凝结成了实物,让后人可以亲手触摸这些血与火的印记。

最内圈,起义的开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