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芳明1128 > 第732章 第七三〇章 绍兴议变

第732章 第七三〇章 绍兴议变(2/2)

目录

亦有不少学子面露惶然,低声道:「竟至此地步么……」

而角落里,几名太学生面面相觑,沉默不语。他们知晓,此后士子之道已无二途——要么归顺程学,要么被逐出士林,再无他选。

江陵的风卷江水,似在呢喃着往昔的荣光,也低吟着未来的未知变局。

宫城内仍弥漫着潮湿的泥土气息。赵构披着轻裘,坐在御案前,眉头紧锁。殿内烛光摇曳,映照出大宋江山的飘摇不定。

「富平一战,陕右尽失。」赵构低声呢喃,声音里透着说不出的沉闷。他抬起头,看向堂下的秦桧、范宗尹、赵鼎等心腹大臣,语气低沉,「卿等可有良策?」

秦桧拱手上前,神色肃然:「陛下,局势至此,臣恐怕再论北伐已无意义。金人之强,非一战可胜;而东南之明国,虽未与我直接交战,然其政令新奇,商贾云集,吸引无数流民背井离乡,实乃大宋之隐忧。」

赵构缓缓点头,目光转向赵鼎:「卿以为如何?」

赵鼎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道:「臣亦以为,当务之急并非北伐,而在于固守。我大宋既已退居南方,便应择一险固之地经营,以作长久之计。」

范宗尹接道:「陛下,昔日昭烈先主失荆州后,尚可退守蜀中,终成鼎足之势。今蜀地山川天险,沃野千里,且少受战乱,实乃上天所赐之屏障。若能深根经营,防明拒金,或许尚可图存。」

「正是。」秦桧附和道,「臣已命人查阅汉晋以来之治蜀方略,蜀中山河险峻,易守难攻,且自古多忠义之士,实可为大宋长久之计。」

赵构听后,眼神微微一亮,似乎对这个构想颇为认同,但仍有些犹豫:「若迁都蜀中,荆湖如何?」

秦桧微微一笑,俯身道:「陛下,荆湖地广,富庶可用,但其民风已染明国新政,流民频出,若非强力镇压,恐难久安。然则,江南之仕绅多有忠贞之士,拒不接受明国政令,纷纷逃入我朝。此等人既然不愿留于江南,何不安置于蜀中,使其为我宋之根基?」

「不错。」范宗尹点头道,「这些士绅出身江南,熟稔文法礼仪,若遣之入蜀,既可稳固地方,又可防明国之风气渗透。」

赵构沉吟片刻,终于下定决心:「便依此策——凡逃入荆湖之江南士绅,悉数安置蜀地,使之承袭宋学,以理学正统统驭巴蜀;同时,严禁荆湖与蜀中通商往来,防止明国新法之流毒传播。」

他又看向秦桧:「蜀地之安,亦不可迟缓。宜速筹备成都、夔州行宫及皇陵,以备不测。」

秦桧深深一揖,朗声道:「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夜色深沉,江陵城头,望向西南的方向,依旧黑暗无边。而赵构的目光,则渐渐沉入蜀中的那片未知之地。

江陵宫城中灯火通明,赵构端坐御案,面前铺展着诏书草稿,金红描边的漆盒中,象征皇权的玉玺静静躺着,等待着盖印的那一刻。

「炎者,火上加火也,火主灾祸,年号有炎,实非吉兆。」测字者的声音犹在耳边回响。

赵构垂目,指尖在案几上缓缓敲击。建炎三载,江山破碎,生灵涂炭,北地的烽烟未曾熄灭,荆湖的流民愈发汹涌,而东南伪明的急剧变革,更是让江南的士绅风声鹤唳。如今富平一战全败,陕西五路尽失,北伐无望,连江陵行在都未必能安稳太久……

「炎正中微,光武系隆……」赵构轻声念道,目光渐渐坚定。

「起驾。」他沉声道。

内侍连忙上前,小心翼翼地搀扶着赵构起身,宫门外,百官已候立多时。晨风微凉,御道上灯火摇曳,将一张张或肃穆或忐忑的面容映得明暗不定。

文武百官随着皇帝步入大殿,依次列班,望向御座上端的那道身影。赵构缓缓扫视群臣,沉声道:

「朕思之再三,自建炎立号以来,戎马倥偬,干戈不息,生民凋敝,城郭残破,实未有一日安宁。」他的目光落在殿中一众儒臣身上,「近者有测字者言,‘炎’者,战乱之象,非吉祥之兆。今朕思继大统,光复祖业,岂可延此不祥之名?宜正年号,以示中兴。」

殿中顿时议论声四起。

范宗尹上前一步,恭敬地俯身道:「陛下深谋远虑,诚乃社稷之福。未知新号为何?」

赵构微微颔首,朗声道:「绍兴——绍承大统,兴隆社稷!」

众臣闻言,纷纷拜倒:「陛下英明!」

「今改元绍兴,祈愿国家安定,民生休息。」赵构缓缓道,「此外,夔州自古为蜀之咽喉,扼守三峡,亦是朕将来经营西南的根本,宜升为绍兴府,以示本朝延续之志。」

群臣纷纷称颂,唯有秦桧微微抬眸,目光深沉。他早已察觉赵构内心的退意,而今改元,更是其战略重心逐渐向蜀中的明证。

赵构微微侧身,示意内侍捧上金匣,将诏书郑重盖上御玺。

「传旨——即日改元绍兴!」

钟鼓齐鸣,夜色之下,江陵宫城沉浸在新年号的余韵之中。

然而,换了年号,便能换了天下吗?

赵构的目光望向北方的黑夜,神色晦暗不明。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