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6章 故地视察(2/2)
校长孟广娘迎上前,恭敬地引领方梦华一行人入内。
「这是明州中学的主教学楼,由工务部主持修建,去年秋天刚完工。」祖书林指着眼前的四层琉璃幕墙回字形大楼介绍道,「共设有十六间教室、藏书馆、实验室,还有一座可容纳五百人的演讲厅。」
方梦华微微颔首,问道:「藏书馆现有多少书籍?」
「目前已有四千余册,涵盖经史、算学、物理、地理、医学等各类书籍。许多书籍是从舟山、杭州、金陵调来的。」
「实验室呢?」李清照插话道,「都教授些什么?」
「主要教授数学和自然科学,比如测量、天文、农学,还有一些机械原理。」校长笑着说,「毕竟我们的目标,不只是培养能写诗词对联的‘秀才’,而是培养能为国家兴业的实学之才。」
方梦华点点头,目光掠过学堂间奔跑的孩子们,心中不禁生出几分感慨——这些孩子,是新世界的第一批学子,他们的知识将超越传统的四书五经,他们的未来,将决定明国的未来。
辰时,开学典礼正式开始。三千余名七年级学子在操场上列队而立,整齐肃静,气氛庄重。
典礼正式开始。
校长首先上台,宣读了学堂的训诫:「学以载道,志在经邦,凡入此门者,皆当以天下为己任!」
接着是吕将和祖书林发表讲话,吕将代表国会元老院鼓励学子努力读书,将来服务国家,而祖书林则讲解了工务部未来的各种基建计划,让学生们明白,知识不仅仅是诗书文章,更要用于实践。
最后,方梦华走上了讲台。
台下的学子们顿时屏息凝神——他们的再生父母,大明国的缔造者,竟然亲自来到学堂!
方梦华扫视着这群少年,眼神中带着一丝温和的笑意,也带着几分沉稳的期许。
站在演讲台上的方梦华,目光扫过台下的孩子们,微微一笑,开口说道——「诸位学子,今日你们踏入学堂,不是为了仕途,也不是为了科举,而是为了求真。」
这句话,让许多年长的众议员和明州士绅微微一愣。在大宋、金国,读书人的唯一出路便是科举,入仕方能有功名前程。但在明国,情况已然不同。
方梦华继续说道:「世人皆知,过去百年来,读书人考取功名,学的是经史子集,讲的是空谈之道,可天下百姓何以温饱?商贾何以通行?军队何以取胜?都无从得知。」
「可从今日起,你们所学的,不只是四书五经,还有算学、农学、格物、医道、兵法、商贸之道——你们所学的一切,不是为了一纸功名,而是为了让天下更好!」
台下的学子们听得热血沸腾,他们中的许多人,家境贫寒,若是生于旧日的大宋,他们一生都无缘学堂,只能做佃农、苦力、商贩。但如今,他们站在这里,不论贫富贵贱,都能凭学识立身。
「所以,从今天起,你们要做的,不是跪拜皇权,而是书写这个世界的未来!」
台下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天下的学问,不只是为了文章科考,不只是为了诗词歌赋,而是为了让我们的国家强盛,百姓安康。你们今天入学,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学有所成,能力足够后才有资格担当重任。」
「你们每个人都要记住,大明国不再是旧时的科举时代,‘新秀才’不是坐在书房里吟诗作赋,而是要学会数理、学会农工、学会治理国家的学问!」
「今后,你们中的优秀者,或许会成为未来的的内阁大臣,或许会管理一方州郡,也可能投身工程、军政、外交各个领域。你们不仅要背《论语》,还要读《几何原本》,不仅要习诗赋,还要学会如何测量土地、如何建造桥梁、如何计算税收!」
「今天,你们站在这里,不只是学子,而是新世界的开拓者!你们的未来,不止于秀才,而在于国之栋梁!」
台下的少年们听得热血沸腾,眼神中充满了光亮。
这不仅仅是一次入学,这是一次宣告——旧时代的士子已经过去,新的读书人,将从这里走出,改变整个国家的未来!
三千学子齐声高呼:「愿为大明效命!」
操场上的旗帜迎风招展,方梦华微微一笑,知道自己赌对了。
这三千人,是大明国真正的未来。
在一旁的李清照,微微一笑,心想: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变革,这才是天下士人的新生。
典礼结束后,方梦华一行人与部分学子进行了简短的交流。
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大胆地问:「国务相公,若我们学了算学、农学,能做官吗?」
国务大臣吕将笑着说道:「明国不再以科举定官位,而是看才学与实绩。你若学好算学,可以入商界、工部,甚至将来能进国会;若精通农学,将来可主持农政,造福天下百姓。」
孩子们听了,眼中闪烁着光芒。
有个女童鼓起勇气,问道:「那……女孩子是不是也能做官?」
李清照轻轻摸了摸她的头,笑道:「若你学有所成,何止做官?将来你还可以做学者、做商人、做医者、做众议员。」
女孩听了,兴奋得涨红了脸。
方梦华看着他们,心中感慨万千。
这些孩子,将是明国未来的栋梁。五年后,他们将成为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新知识分子,带着科学与实学的理念,走向明国的各个角落。
这一刻,方梦华心里更加坚定了——这场变革,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