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明落之玺 > 第114章 禅心顿起

第114章 禅心顿起(1/2)

目录

建文四年五月乙丑,荧惑守心。

朱允炆脚踏九龙赤舄,一步步碾过散落在地的奏折,在十二幅《耕织图》屏风前骤然止步。这屏风是太祖御赐之物,生前香玺对其珍爱有加。绢本上采桑女眉眼竟与香玺有七分相似,螺子黛勾勒的衣褶间,干涸的血迹依旧清晰可辨。

凝视之际,香玺的笑颜如幻影浮现,朱允炆心口猛地一痛,好似被重锤击中。母后背叛,心腹倒戈,桩桩件件如尖锐利刃,刺得他遍体鳞伤,饱尝众叛亲离的彻骨悲凉。

四年靖难之役,漫长似无尽深渊,耗尽他所有精力,更残忍夺走他的挚爱。他的心千疮百孔,每一道裂痕都淌着血与泪,疼痛锥心。

朱允炆独坐大殿,目光透过窗棂,似能穿透层层宫墙,望向远方。虽未亲眼目睹城外惨状,但百姓于废墟中挣扎求生的画面却真切浮现:衣不蔽体者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食不果腹者在残垣断壁间翻寻,孩童哭号着寻找爹娘,老人悲戚呼喊子女。

这场皇位之争,让昔日繁华化作乌有,百姓深陷水火。朱允炆眉头紧蹙,满心悲戚与无奈,他紧攥双拳,一脸茫然:金戈铁马四年,山河破碎,百姓蒙难,这战争的尽头,到底有何意义?

他缓缓抬眸,目光扫过朝堂之下,大臣们面容憔悴,身形佝偻,恰似这摇摇欲坠的江山。他眼中满是绝望与无力,这江山、这朝堂,还有他的人生,都已在这场纷争里支离破碎。

“陛下!梅都堂的虎符已过采石矶,此刻万事俱备,只等陛下一声令下,大军便可挥师出征!”齐泰双手捧着鎏金兵符匣,手忍不住微微发颤,匣内象牙调兵符上,三日前神策门守将叛逃时摔出的细纹格外刺眼。

朱允炆静静听完,神色平静如水,既无兴奋,亦无激动,仿佛这决定生死战局的消息,于他而言只是寻常琐事。片刻后,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却透着难以言喻的疲惫:“齐爱卿,如今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已有多少将士、百姓死伤了?”

齐泰听闻,神色一黯,声音也不自觉带上几分沉重与悲戚,颤抖着回禀:“回陛下,已百万有余。”

朱允炆微微颔首,像是早已料到这个残酷数字,紧接着又不紧不慢问道:“那调遣梅殷等人的兵力前来增援,还得死伤多少人,才能战胜朱棣呢?”

齐泰闻言,一时语塞,双唇微张,却不知如何作答。就在他犹豫之际,朱允炆的声音再次悠悠响起,仿若寒风,吹彻整个朝堂:“即便此次侥幸战胜了朱棣,可若日后再冒出另一个觊觎皇位之人,那又要赔上多少条性命呢?”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瞬间陷入死寂,空气仿若凝固。大臣们面面相觑,脸上满是疑惑与震惊,显然,他们都难以参透这位年轻天子话中的深意。

春日,暖阳倾洒,万里晴空澄澈如琉璃,微风轻拂,宫檐铜铃悠悠作响。

陡然间,平地起风,裹挟着刺骨寒意,呼啸而来。风声凄厉,众人衣袂猎猎作响,身形在风中摇晃,瑟瑟发抖,眼中满是惊惶。

朱允炆俯瞰百官,见众人神色茫然、面面相觑,心中五味杂陈。沉默片刻,他抬手无力挥了挥,低声道:“退下吧。”

朝堂旋即陷入死寂。曾经的少年天子,身姿不再挺拔,身影愈发佝偻,被命运裹挟,徒留无奈落寞,在空旷朝堂上形单影只。

待众人离去,朱允炆独坐大殿,下意识轻抚太祖御笔书卷。泛黄的书页、褶皱的书角,诉说着岁月沧桑,也承载着他对皇爷爷的思念与当下的迷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