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大明:朱元璋假死后,我登基称帝 > 第八十二章 朱允熥要做的是让这些倭国人,永远的活在恐惧之中

第八十二章 朱允熥要做的是让这些倭国人,永远的活在恐惧之中(1/2)

目录

朱允熥猛地一拍桌案,“砰”的一声巨响在寂静的御书房内回荡。

他大声下令道:“传朕旨意,着郑和在倭国及其周边来一场犁庭扫穴!朕意已决,宁杀错,不放过!”

“但凡有犯事者,一律格杀勿论!不仅是倭国境内的乱党,就连倭国周边的残余倭寇与海盗,也一个都不许放过!”

“分兵行动,分别从南北两个海域同时展开扫荡。”

“南路军要以雷霆之势,将倭国以南直至南洋群岛的倭寇与海盗势力连根拔除。”

“北路军则向北进发,占领倭国以北以及西北地区的西伯利亚。”

“让那些妄图侵扰我大明的宵小之辈,知道我大明的天威不可侵犯!”

朱允熥深知,此次行动不仅是为了剿灭倭寇,更是为了彰显大明的国威,拓展大明的疆土,确保沿海地区乃至更广阔海域的长久安宁。

随后,朱允熥转头看向一旁的赵谦,神情严肃地说道:“赵谦,你即刻去将此次行动中伤亡人员的处理情况详细公布出去。”

“要让大明所有百姓都知道,朕绝不会亏待任何一位为大明流血牺牲的将士。”

“他们是大明的英雄,朕要让他们的功绩为天下人所铭记,让他们的家人得到应有的抚恤与敬重。”

赵谦赶忙躬身领命,恭敬地说道:“陛下圣明,臣定当全力办妥此事。”

言罢,他转身快步离开御书房,去执行朱允熥交付的重任。

赵谦领命后,立刻有条不紊地展开行动。

一方面,赵谦选派了数名精明强干且熟悉海路的信使,携带陛下旨意,乘坐快船,远渡重洋。

务必将朱允熥要求加大清剿倭寇力度、加强沿海防御的指令,准确无误地传达给郑和、李景隆和王景弘等人。

另一方面,赵谦安排人手在金陵城的大街小巷张贴告示。

同时通过驿站快马加鞭,将优待伤亡将士的政策传达到全国各个州县。

一时间,大明各地都知晓了朝廷对这些保家卫国英雄们的关怀。

对于牺牲的将士,朝廷制定了极为优厚的政策。

首先,由礼部牵头,为每一位牺牲将士举办隆重的葬礼。

葬礼规格极高,以彰显他们为大明捐躯的荣耀。

在葬礼上,宣读祭文,追述他们的英勇事迹,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铭记他们的功绩。

同时,追封爵位,根据将士生前的战功和职位,追封相应的爵位。

这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意味着家族从此享有诸多特权,如免除部分赋税、徭役,子孙可优先进入官学读书等。

此外,朝廷还会赐予丰厚的抚恤金,足够其家人衣食无忧地生活。

并且,在当地为牺牲将士建立祠堂,供后人瞻仰祭拜,让他们的精神得以世代传承。

对于受伤的将士,朝廷也有着周全的安排。

那些伤势较轻,不影响基本行动和教学能力的将士,被返聘回军营担任教官。

他们凭借着亲身经历的实战经验,能给予新兵们最实用的指导。

在训练场上,他们言传身教,从武器的使用技巧,到战场上的应变策略,无不倾囊相授。

比如,在火枪射击训练中,受伤将士会亲自示范如何在不同地形、不同气候条件下精准瞄准。

在战术演练时,他们会讲述在与倭寇交锋中,怎样利用地形优势设伏、突袭。

他们的教导让新兵们少走许多弯路,更快地成长为合格的战士。

同时,朱允熥还下令筹备成立一所军校。

这所军校选址在金陵城郊,占地广阔,建筑宏伟。

军校聘请受伤将士们担任实战经验课程的讲师。

他们会在课堂上,生动地讲述与倭寇作战的真实场景,分析战斗中的得失,让学员们深刻理解战争的残酷与复杂性。

除了受伤将士,朱允熥还征召了军中多位经验丰富的将领来担任老师。

这些将领不仅有着卓越的指挥才能,还精通兵法谋略。

他们会教授学员们排兵布阵、后勤补给、战略规划等军事理论知识。

在军校的演练场上,将领们亲自指挥学员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模拟各种实战场景,让学员们在实践中提升军事素养。

通过这种方式,为大明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军事人才,进一步增强大明的军事力量,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

当百姓们得知朝廷这一系列抚恤伤亡将士与强军的举措后,整个大明瞬间沸腾起来。

在金陵城的街头巷尾,人们纷纷围聚在告示前,仔细阅读着上面的内容。

老人们捋着胡须,不住地点头称赞:“陛下圣明啊!如此厚待这些为国家出生入死的将士,大明何愁不兴!”

年轻的后生们更是热血沸腾,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一位年轻的书生模样的人,握紧拳头说道:“朝廷如此看重将士,对牺牲和受伤的英雄们照顾得这般周全,我们怎能不响应号召,为大明效力!”

在江南的水乡小镇,消息传来,茶馆里的人们也在热烈讨论着。

一位渔夫放下手中的茶杯,感慨道:“以前就听闻将士们在前线奋勇杀敌,如今看到朝廷对他们的抚恤,心里真是暖乎乎的。”

“要是我再年轻几岁,定要去投军!”

一旁的年轻渔夫立刻接话:“爹,我去!有这样的好政策,我去当兵,您和娘也不用担心我以后的日子。”

周围的人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整个茶馆里洋溢着对朝廷的赞誉和对投军的热情。

在北方的城镇,百姓们同样深受触动。

集市上,一位铁匠拍着胸脯说:“咱虽不能上战场杀敌,但咱能把兵器打得更锋利,给投军的后生们多一份保障。”

而那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更是成群结队地前往征兵处。

征兵处前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一位负责征兵的官员忙得不可开交,但脸上却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他大声喊道:“大家排好队,一个一个来登记!”

只见年轻人一个接一个地走上前,眼中满是坚定和期待,纷纷表示要像那些英勇的将士一样,为大明的安宁和荣耀而战。

这股投军的浪潮迅速席卷全国,各地的征兵处都被踊跃报名的年轻人挤得水泄不通。

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身份,但此刻都怀揣着同样的报国之心。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让百姓们看到了朝廷对将士的关怀。

更激发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为大明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新生力量。

在朝堂之外。

夏元吉、黄观和解缙三人听闻了朱允熥关于抚恤伤亡将士、筹备军校,以及大力清剿倭寇等一系列举措后,不禁齐聚一处,纷纷对陛下的圣明之举赞不绝口。

夏元吉眼中满是钦佩之色,率先开口道:“陛下此乃一举多得之良策!”

“对伤亡将士的优厚抚恤,既抚慰了将士及其家属之心,又彰显了朝廷的仁德与关怀,此乃收拢民心之举。”

“而筹备军校,更是为我大明长远的军事发展奠定根基,实乃高瞻远瞩。”

黄观点点头,接过话茬说道:“不错,陛下此举,让天下百姓看到朝廷对保家卫国之士的敬重。”

“如此一来,民心所向,投军热潮高涨,大明兵力得以充实,国防更为稳固。”

“再者,对倭寇的持续清剿,更是顺应民意,保我沿海百姓安宁,陛下实乃心系天下苍生。”

解缙,这位才高八斗的翰林学士,更是激动地说道:“陛下之策,不仅在军事与民生上思虑周全。”

“从文化层面而言,为牺牲将士立祠,让其事迹世代传颂,此乃弘扬忠义精神,激励后人。”

“如此,我大明之精神脊梁得以挺立,国威必将远扬。”

“陛下圣明,实乃大明之幸,百姓之福!”

三人相视,皆从对方眼中看到对陛下的由衷赞誉。

他们深知,朱允熥这一系列举措,从军心、民心到国家的长远发展,都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

金陵城外,那座被特别行动大队严密封锁的小村庄。

尽管与外界相对隔绝,但关于大明发生的种种大事,却总能及时传至此处。

宋忠如往常一样,将近期收集到的消息整理妥当,恭敬地呈递给朱元璋。

接过宋忠递来的文书,朱元璋立刻被上面的内容吸引。

当看到倭国人妄图反抗,勾结海外残余势力,给大明军队造成伤亡时,朱元璋气得一拍桌子,怒声骂道:“这些倭国人,真是不知死活!”

“竟敢在我大明的眼皮子底下兴风作浪,当我大明无人乎!”

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狠厉,又回到了当年金戈铁马、征战四方的岁月。

然而,当朱元璋继续往下看,看到朱允熥针对此事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时,脸上的怒色渐渐缓和,取而代之的是一抹赞许。

他微微点头,自言自语道:“允熥这孩子,倒是有些手段。”

“对伤亡将士的抚恤,做得很是周全,如此一来,军心可稳,民心也能收拢。”

可当看到朱允熥下令筹备成立军校这一项时,朱元璋的神情变得凝重起来,陷入了久久的沉默。

他深知,一所军校的建立,对于一个国家的军事发展意味着什么。

这不仅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专业的军事人才,提升大明军队的整体素质,更能从长远上影响大明的军事格局。

朱元璋想起自己当年南征北战,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麾下勇猛的将士,打下了大明的江山。

但他也明白,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形势不断变化,培养新一代军事人才迫在眉睫。

朱允熥此举,无疑是抓住了关键。

许久,朱元璋缓缓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欣慰,轻声说道:“允熥啊,看来你已经有了自己的治国方略,希望你能将大明治理得越来越好……”

说罢,他再次将目光投向手中的文书,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一切都看完后,朱元璋陷入沉思,脑海中关于军校筹备的想法如潮水般涌现。

他深知军校对于大明未来军事发展的关键意义,思索片刻后,觉得有诸多要点需与朱允熥提及。

首先,朱元璋认为军校选址极为重要。

他觉得应选在地势开阔、交通便利之处,既方便学员们进行大规模军事演练,又利于物资运输与人员调配。

像金陵城郊虽已被选定,但周边地形需再详细勘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