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朱允熥要做的是让这些倭国人,永远的活在恐惧之中(2/2)
要确保有足够空间用于建设训练场、营房等设施,且能有效防御外敌突袭,保障军校安全。
师资方面,朱元璋觉得仅靠受伤将士和军中将领还不够。
除了这些实战经验丰富的人才,还应广纳精通兵法韬略的文人学士。
这些文人虽未亲身征战,但对古今战例研究透彻,能从理论高度为学员们剖析战争规律。
可邀请那些对《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兵书有深入见解的学者。
让他们来为学员们讲解战略谋划、军事哲学等知识,让学员们既有实战经验,又有深厚理论基础。
课程设置上,朱元璋认为要丰富且实用。
除了常规的使用等军事技能训练,还应着重培养学员的战术素养和指挥能力。
可以设置沙盘推演课程,模拟各种复杂的战争场景。
让学员们在沙盘上排兵布阵,锻炼他们的临机应变和指挥决策能力。
同时,增设情报收集与分析课程也至关重要。
教导学员如何获取准确情报,并从繁杂信息中分析出敌方战略意图,做到知己知彼。
另外,朱元璋考虑到军校的管理。
他觉得必须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赏罚分明。
对于学习刻苦、表现优异的学员,要给予物质奖励和荣誉表彰,激励他们不断进取。
而对于违反校规、训练懈怠的学员,则要严惩不贷,以整肃学风,保证军校培养出的都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军事人才。
最后,朱元璋想到军校与实战的衔接。
他认为不能让学员们只在军校里纸上谈兵。
应定期安排他们到前线部队实习,参与实际战斗或军事行动。
让他们在实战中检验所学,积累真正的战场经验,如此才能培养出能征善战、保家卫国的栋梁之材。
脑海中思索完,朱元璋将自己的想法写下。
“宋忠,你把这封信交给外面的人,让他们给允熥!”
“遵旨!”
宋忠接过信件,立马转身离开,不敢有丝毫的耽搁。
……
在那高高的城头上,朱允炆被绳索紧紧缚住。
当听闻朱允熥所做的一系列举措后,他先是一愣,随后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身旁同样被绑着的方孝孺、齐泰、黄子澄,亦是面色复杂,无言以对。
过了片刻,方孝孺率先打破沉默,冷哼一声道:“哼,朱允熥这分明是在收买人心,不过是些小把戏罢了。”
齐泰也跟着附和:“没错,他这般作为,无非是想让天下人都对他感恩戴德,稳固他那来路不正的皇位。”
黄子澄皱着眉头,一脸不屑:“这些手段,看似高明,实则不过是为了满足他的私欲。”
然而,话虽如此,他们心中却也不得不承认,若是换做自己,确实很难想到如此周全且有效的办法。
方孝孺暗自思忖,抚恤伤亡将士、筹备军校。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能收拢军心民心,更对大明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他一心钻研儒学经典,在治国理政的实务上,竟不如朱允熥这般思虑周全。
齐泰与黄子澄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无奈与佩服。
朱允炆却依旧满脸怒容,他咬牙切齿地骂道:“他做得越好,我就越恨!”
“这本该是我坐的皇位,这些功绩也该是我来建立。”
“他不过是个篡位者,凭什么能得到这一切!”
他想起自己在位时,虽也一心想要治理好大明,却因种种失误,最终落得如此下场。
而如今朱允熥的所作所为,更是让他觉得自己的失败愈发刺眼。
在这城头上,朱允炆丝毫看不到朱允熥举措背后对大明江山社稷的深远意义,只是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怨愤之中,不停地咒骂着朱允熥。
……
金陵城下,倭国天皇直挺挺地跪在城门口。
他的膝盖早已麻木,彻底失去了直觉,身下是一大片凝固的血迹。
当听闻倭国人竟对大明将士造成了伤亡时,倭国天皇的脸上竟浮现出一丝诡异的笑容。
这笑容中夹杂着扭曲的快意,看到了大明军队受挫,就能让他找回些许作为一国之君的“尊严”。
然而,这笑容仅仅维持了片刻。
紧接着,他的眼眶中涌出泪水,先是无声地抽泣,随后竟嚎啕大哭起来。
他心里比谁都清楚,倭国此举无疑是彻底激怒了大明。
以大明的国力和威严,接下来必将对倭国展开更加凶残的报复。
在这金陵城下,倭国天皇的哭声回荡在空气中,充满了绝望与无助。
他知道,倭国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但,这一切都是倭国应得的报应!
……
在倭国,郑和接到旨意后,神色一凛,即刻雷厉风行地展开行动。
他迅速修书送往李景隆和王景弘处,将陛下的命令以及对清剿倭寇不力的质疑清晰传达。
安排妥当后,郑和转身面向麾下将士,目光如炬,大声下令:“从今日起,在倭国对倭寇实施大清洗政策!”
“但凡发现有一人反明,其所在全村皆要株连!”
“若有主动举报反明倭寇者,重重有赏!”
此令一出,将士们迅速行动。
一队队士兵奔赴倭国各地。
他们在各个村庄、城镇张贴告示,将大清洗政策公之于众。
告示上,血红的大字触目惊心,详细说明了株连与举报奖励的具体内容。
在一个沿海渔村,士兵们将村民们集中到广场。
一位将领站在高处,大声宣读政策:“尔等听好,若有窝藏反明倭寇,或是参与谋反者,一经查实,全村人都别想逃脱!”
“但要是有人主动举报,不仅能免罪,还能得到丰厚奖赏,粮食、钱财任你拿!”
村民们听后,神色各异,有的面露惊恐,有的则暗自思量。
很快,大清洗行动全面展开。
士兵们挨家挨户搜查,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之处。
一旦发现有反明迹象,整个村子便会被围得水泄不通。
有个村子,因一名年轻人参与了倭寇的秘密集会,被士兵查出后,全村男女老少皆被控制。
那年轻人吓得瘫倒在地,而其他村民则哭天喊地,后悔没有早发现举报。
与此同时,举报者也陆续出现。
在一个小镇上,一位商人因举报邻居参与倭寇活动,获得了一大笔钱财和粮食。
这一消息传开后,更多人开始留意身边的异常。
一时间,倭国上下人心惶惶,反明势力人人自危。
郑和希望通过这种铁血手段,彻底震慑住倭国的反明力量,让倭国真正臣服于大明的统治之下。
郑和推行的大清洗政策,在倭国百姓中激起了千层浪,引发了各式各样的反应。
绝大多数倭国百姓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之中。
“一人反明,全村株连”的严苛条款,让他们时刻提心吊胆。
走在村子里,邻里之间眼神交汇都多了几分警惕。
在一些小村庄,村民们不敢随意聚集交谈,生怕被人误解为密谋反明。
夜晚,家家户户早早紧闭门窗,原本宁静的乡村被一种压抑的死寂笼罩。
有位老妇人,听到士兵宣读政策后,吓得整日卧床不起,嘴里不停念叨着祈求平安的话语。
她担心家中哪怕有一人不小心说错话、做错事,就会给全家乃至全村带来灭顶之灾。
举报有奖的政策,在部分百姓心中种下了矛盾的种子。
一方面,一些生活困苦的百姓,被丰厚的奖赏所诱惑。
在一个贫困的小镇,有个年轻人为了得到粮食和钱财,暗中观察邻居的一举一动。
当发现邻居与可疑人员来往密切后,他毫不犹豫地向大明士兵举报。
邻居一家因此被抓走,而他则如愿以偿获得了奖赏。
另一方面,许多人内心十分纠结。
他们虽知晓举报能获利,可又不忍出卖亲朋好友,在利益与情义之间痛苦挣扎。
还有一小部分倭国百姓,选择支持和迎合大明的政策。
这些人大多是在大明统治下,已经尝到一些甜头的。
他们深知大明的强大,明白反抗毫无意义,只有顺从才能继续安稳生活。
他们积极配合士兵的搜查工作,还帮忙劝说其他百姓不要参与反明活动,期望能借此获得大明更多的信任和优待。
郑和的政策让倭国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整个倭国社会在恐惧、矛盾与迎合的复杂氛围中。
但,大清洗,大围剿,并不会结束!
朱允熥要做的是让这些倭国人,永远的活在恐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