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大国重工 > 分节阅读 74

分节阅读 74(1/2)

目录

都是发自内心的。一个德国技术顾问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是极高的,更遑论他还是企业的外方经理,是掌握大家命运的。

原来农机厂的那些职工,早就盼着外方经理到来了,因为这就意味着合资不是一个幻觉,他们真的能够成为合资企业的雇员了,据说这种企业的工资水平都是翻着番往上涨的。

至于从浦江来的退休工人们,心情也同样激动。他们是出于对杨海帆的信任才从浦江跑到这个落后的小县城来的,白拿了一个月的工资,在这里只干了点不值一提的工作,大家心里都有些忐忑,不知道杨海帆啥时候会突然来通知他们再返回浦江去。现在好了,外商真的来了,这家合资企业一旦办起来,他们起码有三五年的工作可做。想到杨海帆此前承诺给他们的薪水,每个人都是满面春风。

佩曼装模作样地给众人说了几句话,冯啸辰正待上前把佩曼的德语译成汉语,人群中走出来一个戴着眼镜的老头,向着众人已经说开了:

“各位师傅,佩曼先生说,他很高兴能够来到中国,并且认识咱们大家这些非常优秀的工人。他说他希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能够和大家愉快地合作,共同把咱们的企业办成世界一流的轴承制造公司。”

翻译完佩曼的话,那老头又转过头向着佩曼点头致意,用德语做着自我介绍,道:

“佩曼先生,我是新到本厂的工程师,名叫陈晋群,原来是浦江市双岗轴承厂工作,从事轴承设计30多年,也曾接触过油膜轴承。未来我将担任你的德语翻译,希望我的工作能够让你满意。”

他的德语说得有些生涩,但语法和用词却十分准确,可以想见应当是一位精通德语的人士,只是缺乏与德国人进行口语沟通的经验而已。听他说自己是双岗轴承厂的工程师,冯啸辰微笑着看了杨海帆一眼,他记得杨海帆说过他父亲就是双岗轴承厂的厂长,看来这位老兄是把自己父亲的墙角给撬来了。

佩曼听到陈晋群会说德语,不由心生亲切之感,同时也松了口气。他可不敢总是让冯啸辰给他当翻译,弄得他连话都不敢多说。现在有了一位其他的翻译,他就没有这么多心理压力了。看陈晋群的面色颇为和善,应当是一位比较好说话的老头,佩曼对于自己在桐川的生活又多了几分信心。

“我再给大家介绍另一位领导。”

看到佩曼与众人打过招呼,杨海帆拉过冯啸辰,开始介绍道:

“这位是国家经委冶金局干事,北宁省林北重型机械厂生产处副处长,同时也是德国菲洛公司特邀代理人,冯啸辰同志。咱们这家合资企业,就是在冯处长的亲切关怀下引进进来的。在未来的经营中,佩曼先生因为还有其他的工作要做,不能常驻在中国,所以菲洛公司特地聘请冯处长作为菲洛公司的代理人,代表菲洛公司对合资企业行使管理职责。”

第一百一十三章红红火火开张了

现场一片沉默。

在场的众人,实在无法消化杨海帆这段话里包含的信息:国家经委的官员,林北重机的副处长,还有菲洛公司的代理人,所有这些头衔中的任何一个,都不应该落在这样一位看上去年轻得过分的青年身上,可偏偏他一个人就包揽了全部这三项。

经委和林北重机这两个职位,与大家的关系都不那么密切,也就罢了。菲洛公司代理人这一条,可就意味着是大家的领导了。岂止是他们这些人,就算是杨海帆这个中方厂长,似乎都是应当听从冯啸辰这位外商代理人的指挥的。

换句话说,如果佩曼不在,那么这个冯啸辰就是这个厂子的一把手了

“怎么大家鼓掌啊”

杨海帆脸上先挂不住了,连忙向大家示意。冯啸辰可是公司的真正老板,大家刚才给个假冒的外方经理鼓掌鼓得那么热烈,现在在真正的老板面前却无动于衷,这让他这个中方厂长情何以堪。

“哗”

掌声再次响起来了,不过声音显得有些参差不齐,估计是各种情绪都有,怀疑的、震惊的、嫉妒的,当然还有一脸懵圈跟着别人一块鼓掌的。

冯啸辰不以为忤,古语说,犬不以善吠为良,自己有没有真本事,不是靠杨海帆几句忽悠能够证明的,也不是靠着几个头衔来支撑的,等到自己真正做出成绩的时候,工人们自然就会对自己膜拜了。

视察完毕,冯啸辰让陈晋群陪着佩曼给大家讲油膜轴承生产的原理,即日起就进入工作状态,自己则与杨海帆离开车间,绕着厂区转圈,同时聊着公司的发展问题。

“海帆,咱们的职工结构还不行啊。”冯啸辰说道。

“我明白。”杨海帆道,“有点青黄不接,主要能做事的都是这些退休的老师傅,中青年工人数量太少。农机厂留用的这些人,热情是有的,但技术上的潜力不大,未来顶不了事对了,你弟弟冯凌宇还真不错,学技术挺快的,好几个老师傅都跟我说,想带他做徒弟呢。”

“是吗”冯啸辰有些兴趣,他想了想,说道:“看起来遗传基因这种东西还真是存在的,我爷爷、奶奶都是机械专家,我和我弟弟身上多少都有些遗传吧。”

“哈哈,肯定是这样的。”杨海帆道。

冯啸辰没有继续这个话题,而是顺着自己前面的话说道:“的确是青黄不接的感觉,这些老师傅的技术我是充分相信的,即便是马上要接手菲洛公司的数控机床,我相信他们也会很快掌握其中的技巧。但他们的硬伤是体力不行,难以适应高强度的工作,另外就是干不了太长时间,我们不能刚刚积累起一点技术就因为他们退休而被带走了。”

“我想过招一批年轻工人的想法,不过现在公司还没有开始生产,这个时候把年轻工人招进来,几乎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却要支付他们的工资,有些负担不起啊。”杨海帆说道。

冯啸辰问道:“如果招收40名青工,一年需要花多少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